平和中寓崇高: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青年運動的基本走向。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改革開放新階段的青年運動,一方麵繼續繼承和發揚了改革開放初期階段積累的一些成功經驗,同時,結合時代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需要,積極拓展了一些新的活動形式和內容,豐富了當代青年運動的實現形式和途徑。
首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當代青年運動的主題。當代青年運動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但在不同的時期,這種精神情感在實際行動中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在革命戰爭年代,表現形式是通過激烈的革命手段去抗擊外敵,推翻反動政權;在和平建設年代就是投身於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建設,一步步為民族的複興做準備。80年代作為重新恢複民族複興大業的起步階段,青年愛國主義的行動表達主要是“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對青年人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要求青年人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養,因此,“我與祖國共奮進”“祖國發展我成長”等內容就成為了這一時期青年運動具體內容目標。
改革開放後,青年的世界感受轉向更廣泛的社會生活、思想文化乃至日常生活領域,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公平競爭、個性自由、自我意識等新觀念,也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逐步浸染到青年的精神世界之中,成為他們感受生活、感受世界的新的觀察視角和思維向度。同時,青年的國家主權意識、民族主義情感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強化,對於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踐踏中國主權、傷害中華民族尊嚴、損害中國利益的任何行為,青年向來會做出異常強烈的反應。在現代社會,青年是世界的。改革開放,是中國青年真正走向世界、全麵感受世界的時代。
其次,借助於不斷的形式創新,青年運動始終能夠走在社會發展的前列。當代青年運動組織主體能夠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戰略發展布局開展工作,保證了其工作大局觀一直保持在正確的軌道上;同時善於根據實際發展情況,不斷改進組織工作方法和思路,創新活動方式,及時發現社會問題,因而能夠始終對社會中新出現的問題保持高度敏銳性和洞察力。當代青年運動組織主體也能夠始終堅持密切聯係廣大青年,注重從青年的特點和需求出發,開展豐富多樣的群體活動,切實代表和維護青年權益,不斷增強對青年的吸引和凝聚。此外,在新的發展條件下,當代青年運動組織主體敢於去不斷嚐試、探索和創新,在經濟社會變革帶來的重大挑戰麵前,不回避、不退縮,發揚始終站在時代前列的優良傳統。這些特點都是當代青年運動始終沒有落伍的原因所在。
最後,紮紮實實、豐富多彩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表現形式。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青年運動,由以往那種疾風驟雨式的、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轉變成為紮紮實實、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對抗與衝突”已成為青年運動的過去時,促進現有社會製度和體製的進一步完善,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成為當代青年運動的目標。因此,當代青年運動在運動模式上走向了多元化,既有以傳統組織架構為主體開展的活動,也有以新興平台為載體開展的活動;既通過競賽評比方式開展活動,也以項目工程的方式開展活動。這種多樣性方式符合了日益複雜和分化的青年群體特征,因而能夠更加切實有效的開展活動和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