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幾個世紀以來西方少數國家壟斷國際事務的局麵逐漸被打破,資源、資本、產品、信息和人才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世界範圍內流動,各國相互影響加深,地區一體進程不斷推進。要和平、謀發展、促合作、求共贏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第三,世界仍然不安寧,國際社會麵臨諸多新的風險和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沒有消除,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國際上的冷戰思維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有所上升,局部動蕩頻繁發生,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進入21世紀以來相繼發生的中亞“顏色革命”,北非西亞“茉莉花革命”等,都給我們提出了警示。
(三)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
當代青年主體是80後、90後青年,曾相繼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自私的一代”“最沒有責任心的一代”“獨一代”“我一代”“鳥巢一代”“網絡一代”“新人類”“淘一代”“有擔當的一代”等等,有褒有貶。其實,從曆史的長河中看,幾乎每一代青年觀念和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過當時成人社會的質疑,正如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慨歎“一代不如一代”。當人類進入21世紀,對任何事物的評價都應該更加理性,完全沒有必要再去“厚古薄今”了。對於當代青年的基本特征,一要看整體和主流,二要看所處的時代背景,三要看所處特殊人生階段。這樣,才有可能看清當代青年的真實麵目。
第一,享受更多優質教育,視野更加開闊。教育經濟學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對人口文化素質起積極作用,經濟越發達,這個地區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就越高。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總體小康,文化教育需求進入快速增長期。2000年,中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簡稱“兩基”)目標,“兩基”人口覆蓋率超過85%。到2011年,全麵實現“兩基”。高等教育進一步大眾化,2012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全方位對外開放進一步促進青年了解世界,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青年幾乎可以全天候、無死角地即時獲取全球信息。
第二,注重民主與權利,意願表達更為自由,思想觀念日益多元。進入新世紀以來的民主和法製建設、人權事業的發展,增強了青年的權利意識、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的能力,他們的權利主張涉及健康權、發展權、勞動權、受教育權、參與權等各個方麵。在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下,青年具有的信息和技術優勢使得他們可以更加自由地在網絡上表達思想意願。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青年的思想觀念呈現差異性和多樣化。這既是利益多元化的反映,又是社會需求多樣化的體現。
第三,流動廣泛而頻繁,分化更加明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青年可以憑借勞動、技術、知識等參與社會分配,爭取發展資源。同時,改革開放打開了社會流動的通道。以職業為基礎的新的社會階層分化機製逐漸取代過去的以政治身份、戶口身份和行政身份為依據的分化機製,一些新的社會階層逐漸形成,廣大青年有了更多的機會通過努力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麵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選擇。
第四,教育、就業、住房成本高昂,生存發展壓力增大。教育支出在家庭個人消費中已經處於過高比例,“家裏有個上學娃,想花的錢不敢花”,恐怕是當下許多家庭的真實想法。粗略估算,在城市中,養大一個孩子50萬元打底,100萬元不稀奇。從就業來看,當代青年麵臨激烈的就業競爭。我國青年新增勞動力人口每年仍維持在1500-2200萬之間的高位,供大於求。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也在逐年下降,每年將有100多萬的大學生不能按時順利就業。而組建家庭所必需的住房,價格從一路飆升到高位徘徊,幾萬元到十幾萬元一平米的高價讓身居一線城市的普通青年不寒而栗,幾千元到上萬元一平米的價位也讓多數二三線城市的青年望而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