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網絡化與再組織化,民族複興曙光中青年運動的新變量2(3 / 3)

(三)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的衝擊。

如果合理、正確地利用網絡及其資源,互聯網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現實中活躍在互聯網上的資源和平台並不是一個完全純潔、健康的虛擬空間,它所傳輸的一些不健康信息、一些網絡主體的不良行為,以及部分青少年的過度沉溺其中,也給青少年一代產生了諸多負麵的影響。其主要表現有:

第一,網絡上的不良內容,會腐蝕青少年的思想,影響其健康成長。網絡的特點是開放和自由,這也使其很容易成為藏汙納垢的地方,再加上監管技術發展相對滯後或缺乏有效的監管,使網上也會充斥不少色情、暴力、反動的信息。而青少年的鑒別能力、自我控製能力和選擇能力很難抵禦這些不良信息的負麵影響。結果,有的青少年上了黃色網站之後,對一些不堪入目的圖片想入非非,甚至產生真實體驗的迫切願望;有的學生看了暴力內容之後,就有一種模仿的衝動;有的學生進了政治反動網站之後,就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偏激、反叛的看法。現實中不少青少年之所以出現品質畸變,人格扭曲,追求低級趣味,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就是因為受到網絡不健康內容的影響。

第二,導致部分青少年沉溺網絡虛擬生活不能自拔,嚴重影響學習和工作。青少年容易陷入感性刺激,理性控製普遍較差,又不善於取舍,有些人一旦接觸和迷戀上網絡遊戲、虛擬社區之後,很難從中擺脫出來,結果對網絡過分依賴,成為“電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網絡成癮症”,不但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還逐漸喪失了學習和工作興趣。此外,過度沉溺網絡還使一些青少年逃避現實,不願回到真實的世界中來,一旦回到實際生活中,就會產生緊張、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狀,甚至出現交往障礙和人格障礙。

第三,網絡的隱蔽性很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感,不利於道德人格的培養。網絡交往具有高度的隱蔽性和符號性特征,人們之間缺乏實際中感性的接觸和了解,彼此之間的了解和信任完全建立在符號化的載體上,各種言行也缺乏“他人在場”的壓力,結果,非常不利於人們的道德感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培養。過度依賴網絡交往而沒有進入到現實交往實踐的人,往往會以一種徹底的外在化、符號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倫理來對待他人和真實的社會。例如,很多在網上進行熱戀的年輕人,一進行現實接觸就很難走到一起;一些人會在網絡社區充滿熱情和道義感,回到實際生活中對人卻非常冷漠和無情。

第四,網絡也會成為各種敵對勢力和極端勢力誤導青少年思想發展的一個工具。互聯網是世界性的電子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青少年與世界的聯係變得十分便捷、迅速。但與此同時,形形色色的思潮、觀念也充斥其間,給青少年的思想成長帶來一定的負麵影響。特別是國外反對勢力充分利用其在信息技術上的優勢,在輸出網絡技術、設備的同時,也裹挾著西方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試圖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認識進行誤導。此外,一些極端勢力也會以網絡作為工具進行傳播極端思想、招募成員,利用青年人的心理弱點誘使一些青年走上歧途。例如,ISIS組織就利用網絡工具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招募,並成功誘使世界各地不少青少年加入。

此外,近幾年在網絡上日益嚴重的各種網絡惡搞和惡性網絡群體性事件也非常不利於青少年公民素養的養成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些事件從表麵上看,似乎很多都打著愛國主義或社會責任感的旗號,並因此得到了不少人的熱捧和響應,但其實際上表現出來的置法律和社會道德於不顧,肆意踐踏和侮辱他人人格尊嚴和名譽的網絡暴民行為,除了培養網絡民粹主義情緒外,無助於任何社會問題的實質改善和解決。

總之,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虛擬社會的生成。隨著中國互聯網覆蓋麵的不斷擴大、影響程度的不斷加深,網絡及其呈現的虛擬社會對青少年的影響日益突顯,在新的社會情景和條件下,進行組織和動員廣大青年的方式也必然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