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寬恕,最普遍的說法包括:
寬恕是立即而全麵的。
寬恕後,正麵情緒將取代對伴侶的負麵情緒。
寬恕等於承認自己對伴侶的負麵情緒是錯誤或不公平的。
寬恕是無條件的。
寬恕意味著已準備不計較所受的傷害。
字典的詮釋強化了上述這些說法。在《朗文英文字典》(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裏麵寫道:寬恕是:
赦免或饒恕(別人冒犯、佘欠的人情債等!)。
放棄所有應得權利。
原諒(一個人!)。
摒除怨怒;原諒自己的敵人。
不計較別人的虧欠。許多宗教權威人士與神學家還會補上一句:放棄個人報複權利。
這些抽象的定義使得寬恕似若遙不可及,讓人覺得,如果這就是寬恕,那隻有聖人才能這樣無條件、不計犧牲地做到。然而,我在這裏定義的“寬恕”並非一種純然無私的行為,而是緩慢漸進的過程。始於婚外情揭露、並隨兩人重建信賴與親密關係反複修正過程中的寬恕,必須經過日複一日的緩慢洗煉。
假設一:寬恕是立即的。
或許你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原諒另一半,你會說:那得花一輩子時間,說不定更久。而我會說,沒錯,的確這樣。原諒過程找不到終點,也找不到任何時刻可以把這討厭的東西自生命中剔除。
也許現在你可以赦免伴侶所做的百分之十,也許兩人複合時,你能夠多原諒百分之七十,但不能再多了。無所謂,誠如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臨床副教授賀曼(Judith Lewis Herman)在一份心理研究中指出的:沒有一勞永逸的療傷法;也沒有完美無瑕的愈合。
假設二:寬恕後,正麵情緒將取代對伴侶的負麵情緒。
有些人以為,寬恕就是化敵為友。如此一來,痛苦將消失殆盡,痛苦將被愛與情感取代。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太過浪漫的想法,因為依據我的經驗,沒有人能做到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情緒轉變,心理創傷在有生之年不會完全治愈或消逝,也不會被正麵情緒完全替換。無論你是受傷的一方還是出軌的一方,即便很多年後,對婚外情的記憶仍然是苦澀。以為能假裝一切不曾發生,無異於將頭埋入沙堆裏的鴕鳥。
受傷的你大概很難同情另一半在婚外情中的種種掙紮,你也許永遠無法了解或者根本不想去了解伴侶在放棄第三者時所承受的並不亞於你的痛苦。這很正常。當你寬恕了他/她的婚外情行為後,每每想到他/她曾經欺騙過你、傷害過你,你心中便湧起一種痛苦與憤恨,隻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心中的痛苦正在衝淡而變成一種無奈。寬恕使你們不再像婚外情事件剛被揭發時那樣仇視對方,你不隻是將伴侶當成背叛者,視自己為受害者了,而更多的是將婚外情事件當成自身人生曆程的一部份。寬恕使你開始與伴侶分享起更多正麵情緒。
出軌的你也許永遠無法完全寬恕令你婚姻生活失望的另一半。寬恕與成熟的愛一樣,對愛恨等相互抵觸的情緒是兼容並蓄的,負麵情緒並不會被正麵情緒取代,它們相互容並存。你的抗拒仍在,但此刻的你已經能取得愛很平衡,因為你了解另一半並非一無是處,第三者並非完美無缺,而你自己更非全然無過。
美國羅耀拉學院(Loyola College)牧師輔導係研究主任盍特納(John Gartner)有段話好像是特意為你們兩個寫的,即“成熟的寬恕不包含抹殺對他人或自己的負麵看法……。但另一方麵,唯有正確評斷不忠伴侶或婚外第三者的優點與本意,理解隱藏婚外情背後的深刻原因,心中的憤怒才能緩解。如此一來,對他人及自己才有較為實際而平衡的觀點,婚姻關係才會更加真誠,惱人的事情也才能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加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