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三:寬恕等於承認自己對伴侶的負麵看法是錯誤或不公平的。
另一項使你不肯寬恕的理由是,這一來等於赦免淡化了伴侶的行為,讓他有台階可下,這也等於否決了對方曾經發生的不義。寬恕讓人以為:“伴侶對我所做的並沒那麼糟或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寬恕不表示否定伴侶的過失,相反,它意味著你寬容大度的胸懷不對他施予報複罷了。就像英國湯普森神父(Reverend Marjorie J·Thompson)解釋的:“寬恕是一種刻意的選擇,選擇讓傷害我們的人免於受到我們的審判,無論審判多麼符合公義。寬恕選擇了拋開憎恨和報複意念,無論這樣的徵罰看來多麼合情合理。寬恕未必使人永遠遺忘傷害,然而寬恕能阻斷記憶所喚起的憎恨,使我們擺脫冤冤相報的桎梏。對被寬恕者來說,寬恕絲毫都無法減輕傷害人對被傷害人造成的嚴重侵犯;對寬恕者而言,肇事者的行為仍應受到指責,隻是惡報獲得了赦免而已。”
假設四:寬恕是不求回報的。
有些人拒絕寬恕造成傷害的人,認為這不是一種理應許的解決方式或赦免方式。憑什麼要赦免他/她傷害別人感情的行為?你問自己:為什麼要不計前嫌一筆勾消傷害者行為呢?如果用這種否定的方式來界定“寬恕”,你大概是把寬恕當成權力的喪失,當成是對不義行為的無原則妥協。
然而殊不知,寬恕並不是怯懦,也未必就免除了伴侶在婚外情事件中應付的責任。如果和解是你的目標,那麼,寬恕是需要償還的。你若想與被寬恕的不忠伴侶重建關係,便必須同心協力,因為寬恕是兩人的互動過程:你,受傷害的伴侶,連傷害你的伴侶都無法寬恕,又怎能跟他/她重建良好親密關係呢?你,不忠伴侶,除非以知錯認罪、悔過補償來尋求並爭取對方的寬恕,否則無法得到真正原諒。你如果真的希望在肉體和心靈上都貼近你的伴侶,那麼,就必須通過實際行動來努力贏取他/她的諒解。
假設五:寬恕即不計較所受的傷害。
你拒絕原諒不忠伴侶也許是害怕掩埋不悅的往事,因為你覺得記憶能阻止對方再犯,而且讓不忠伴侶知道你的痛苦不會輕易消失。然而事實上,無論你原不原諒,受傷的你都絕不會忘卻自己曾受到的情感欺騙,多年後,你仍能正確無誤地記憶起不忠伴侶婚外情事件被揭露那一刹那的種種情境以及婚外情對你、對孩子、對家庭造成的摧殘和傷害的細節。
而感情出軌的你則為了達成和解的目的,希望獲得伴侶的諒解,並遺忘一切。可是你無法以“寬恕即不計較所受的傷害”來催逼對方對你加以寬恕,寬恕是一個情感彌合的過程,包含了你用實際行動去收拾由你一手造成的殘局。
寬恕不會使受傷伴侶輕易忘記自己所受的欺侮,傷痛也不會因時間推移而盡情消散,你在內心依然存留著一份難以磨滅的傷痛。它成了你心版上影像的一部份,影像也包括往昔你和他/她相戀相愛的時光,和白頭偕老的誓言。過去了事情仍繼續刺痛著你,但它也可能教你一些人生重要的教訓,使你們在往後很長的婚姻之路上走下去,走得更好。
總之,寬恕是人為的。榮格心理學派(Jungian)分析師伊斯泰描述的“寬恕”則是:拒絕積聚憤怒,以意誌拋卻執念,不滯留於過往,生活在新的境界裏,創造可供思考的新生活和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