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借醫術為入世之謀(1 / 3)

烈日炎炎的夏日,懷揣著香港西醫書院畢業證和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親自頒發獎狀的孫中山,要回鄉下去看看,路過澳門時,卻戀戀不舍,漫步在聖保祿教堂的遺址上。

孫中山知道,聖保祿教堂始建於1602年,由意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整個工程直到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是一座世界聞名的教堂。隻因為1835年的一場大火,直燒得就剩下教堂正麵的前壁和堂前的石階。因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本地人便稱為大三巴牌坊。

孫中山拾級而上,來到牌坊前麵,伸出手去觸摸到那用麻石砌成的大三巴前壁。

近兩天來,孫中山一顆高貴的心一直有點兒煩,有點兒惱。當他的手觸到石牌時,仿佛有一種來自久遠、神聖的祥靄在溫潤他的心,驅散他心中的煩惱。

“我對這舉世聞名的聖保祿教堂應該有足夠的尊重,就象對自己也應該有足夠的尊重一樣,我不該為一點小事受挫就生氣。”

孫中山這麼想著,目光欣賞地注視著石牌上的花紋。他感到有些放鬆,手仍然虔誠地、極有涵養地一來一回地輕撫著石牌。

他剛說到的一點小事,指的其實是他香港西醫學堂畢業後失去的首個工作機遇。

根據孫中山在香港西醫學堂學業上突出的表現,他的恩師、英人康德黎請求港督威廉·羅便臣推薦他赴京任職。威廉·羅便臣接受了康德黎的請求,至函英帝國駐北京公使,希望英公使能把孫中山推薦給北洋大臣李鴻章。英帝國駐北京公使采納了港督的意見,極負責地將孫中山推薦給李鴻章。

看過公使的推薦信和孫中山的有關資料,李鴻章接納了孫中山,授予孫中山“欽命五品軍牌”、每月俸暫為50元,“可以至京侯缺”。

從小到大,一直以來,孫中山都在勤苦地學習,無論學習什麼,目的都是濟世救民。如今,西醫學院剛剛畢業,就能獲名臣李鴻章推薦,得月薪五十元的“欽命五品軍牌”之職,這無疑是報效國家的良好機遇。

更何況,李鴻章是香港西醫書院名譽讚助人,深受孫中山恩師康德黎盛讚,就在1892年孫中山的畢業典禮上,他還聆聽了康德黎盛讚李鴻章“信仰科學”、為“中國之俾斯麥”的演說,心裏對李鴻章充滿好感,隻想能跟著這位“中國之俾斯麥”,幹一番強盛自己國家的大事來。

孫中山滿懷美好願望,興匆匆地到廣州去辦理赴京手續。接待孫中山的,是李鴻章的哥哥,擔任兩廣總督的李瀚章。

這李瀚章,從1889年8月8日奉旨接替張之洞兩廣總督的官職,作為廣東、廣西兩省之最高統治者,清王朝的封疆大吏,可能是在官場上混得太久,看多了一些醜惡的事情,辦起事來頗為刁鑽。他見孫中山持了哥哥李鴻章的信函來,不僅不好好款待,反而百般刁難,不停地問這問那,抖露出許多不信任不說,最後還要孫中山填寫三代履曆。

孫中山父親孫達成,早年在澳門鬧市內著名的板樟堂街開一間鞋鋪,當鞋匠十多年,積累了為結婚用的“老婆本”,三十多歲才回家鄉翠亨結婚。

這些,又有什麼呢?就是中國的皇帝,其中還有要飯的。一個人的出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是我來為朝廷做事,與我三代何幹?更何況,一臉的不信任,仿佛手上他哥哥李鴻章,還有恩師康德黎,以及港督羅便臣這些人主動為我親筆寫的推薦信,都是我用不正當手段換來的。

孫中山這麼想著,又氣又惱。他一甩袖子,扭頭走出兩廣總督府,放棄了赴京任職的美差。

他人推薦的工作沒法做了,自己可以做一份自己熱愛的;直接報效國家的機會喪失了,還可以間接地報效國家。

“不為良相再做良醫”嗎!孫中山想到這裏,不由自嘲地笑了笑,在心裏問自己:怎麼,我怎麼走回到檀香山杜老師走的路上來了?

他笑著搖搖頭,抬起來,望了望牌坊上湛藍的天空,心裏有了主意。

大約過了半小時,孫中山已經出現在鏡湖馬路上。就在這條路的南端,有一所鏡湖醫院,在他還在香港西醫書院讀書時,這家醫院的董事曹子基、何穗田就曾熱情地邀請他到這裏來行醫。

鏡湖醫院,1871年時由澳門華人創辦,是當年南中國頗具規模的中醫院,不僅設備完善,而且管理機製十分先進,遺憾的是當時還沒有兼設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