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借醫術為入世之謀(2 / 3)

就在孫中山於香港西醫學院畢業的前一年暑假,回鄉時露過澳門,偶聽人說有一病人腎囊大如鬥,久病不治,已然快要斃命。

當時說者無意,聽者卻有心。孫中山一聽有病人要死,即動了測隱之心,追問病人住址。趕到那裏,卻正是鏡湖醫院。

孫中山看過病人,又問過病情,聲言說:“我可以治!”

這言語一出,不啻是一個震天的驚雷。堂堂的鏡湖醫院,一流名醫不多也有七八人,大家診治了那麼久,病情都不曾見好轉,你一個學生,怎麼就敢出此狂言。更要命的是,這病人是誰?正是澳門大紳士、鏡湖醫院董事曹子基的親戚。

雖然孫中山敢口出狂言,卻沒人能做得了這主。孫中山看著病人痛苦,像是自己難受一樣,心裏著急,兩眼一瞪大聲催促說:“快去找能主事的人來!”

於是便有人匆匆跑去找來曹子基。這位澳門著名的紳士看看孫中山,又看看自己生病的親戚,良久,一揮衣袖說:“就讓他替你診治吧。”

奇跡出現了。孫中山先用銀針刺出病人大如鬥腎囊裏的水,然後再進行手術。他一雙神奇的手,竟從病人的體內取出一個大如雞卵,重一兩七錢的結石。

現如今,這種事已是不足為奇,可在當時,去實屬罕見,直驚喜得老紳士曹子基對孫中山翹起大姆指,真誠地對孫中山發出邀請說:“西醫利害,我信了。你畢業以後,就上我這兒來。”

孫中山當時沒有答應,也沒有不答應,隻是揮揮手就趕回鄉下去了。現在,孫中山回來了,他挺著胸膛,一步一步地朝鏡湖醫院走去。

澳門開埠幾百年,長期華洋混集,中西文化融彙,彰顯“兩先”之新兆,既得風氣之先,亦敢領風氣之先。至於鏡湖醫院,更是有作為、有創意的組織,能給予西醫西藥發展以良好機遇。

我要抓住澳門這“兩先”的機遇,在鏡湖醫院這個平台上,在華人社會中竭力提倡西醫,宣傳科學,強壯我國民身體,為國家的強大出一份力。

孫中山抱了這樣的想法,1892年9月,正式走進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成為澳門有史以來首位華人西醫。從此,與這座小城結下不解之緣。

鏡湖醫院辦院宗旨是“贈醫施藥、為民解困、興學育才”,這些正合孫中山的口味,他不但身體力行,還又推出“自願贈醫”、“藥局贈藥”的辦法。在《中西日報》上,孫中山公開聲明:“每日10點至12點鍾在局贈診,不受分文,以惠貧乏”。

除此之外,他還始終不忘醫人之心,在行醫過程中,幫助鄉民破除迷信。

這天,孫中山進鏡湖醫院還不到半年,聽到翠亨村民陸檀生的妻子難產,痛了一天一夜,都沒有分娩,村裏有名的接生婆,竟然嚇得滿臉是淚。孫中山知道後,立馬急行30裏路,趕到陸家。

讓一個男人來接生,當地人認為主家會倒大黴,便百般阻攔。

“再不讓我為她接生,你家女人就要死,這世界上,還有比死人更倒黴的事嗎?”孫中山誠懇地開導他們。

結果,沒人阻攔了,孫中山為產婦施行手術,最後用鉗子夾住嬰兒額角,把嬰兒拖了出來。母了平安,合家歡喜。

這之後不久,孫中山又醫好一個患痔瘡二十餘年、求醫各地未能醫治、名叫魏恒的人,還有一個十數年的肝風、兩個數十年的腦患和兩個六十多歲咯血的人,他們一一都在孫中山的醫治下恢複了健康。

為此,1893年,澳門的《鏡海叢報》以“鏡湖耀彩”專欄,登載了孫中山一連治愈的六個病例,盛讚他醫術高明,說:“數月病源,一朝頓失。複荷先生濟世為懷,輕財重義,藥金不受,禮物仍辭。”

澳門知名人士盧焯之、陳席儒、吳節微、宋子衡、何穗田、曹子基等還聯名在報章上兩次刊登《春滿鏡湖》廣告,介紹孫中山行醫情況,以及他高尚醫德。

一時間,孫中山的醫名鶴起,精湛的醫術為眾多澳門人所折服。人們都稱讚他的舉動為“懸壺濟世,貧苦受益”,求醫者因此接踵而至,就診者戶限為穿。

然而,由於孫中山經常義診或免收藥費,盡管求醫者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孫中山醫館仍然收不敷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