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從文諫到起義(1 / 3)

1894年元月的一天,孫中山擺脫繁忙的醫務工作,悄悄然地回到久違了的翠亨村。這一回,他一反以往,不去向農民宣傳選種施肥、改良土壤,或是興修水利、改革鄉政。

一直以來,他曾經在家鄉不懈努力地做過這樣的事情,希把家鄉改造成一個富足安寧的地方,然後把在家鄉這塊“試驗園”取得的經驗向全國推廣。可是,他碰壁了,這個辦法根本行不通。

“是我的力量太小了,如果有朝廷大員能這麼做,這事肯定有希望。”孫中山這麼想著,自然地想起了李鴻章。

兩年前,因替朝廷工作的事,雖因李鴻章弟弟的刁難而沒有結果,但此時孫中山對李鴻章還是抱有好感、充滿希望。

孫中山這次回到翠亨村,父母哥嫂都發覺他有些奇怪,他不再像往常那樣田間地頭,走鄰訪友,而是連大門都懶得走出一步,一天到晚都把自己關在一間書房裏。

就在這間書房裏,孫中山思考著、書寫著,寫了整整十三天,寫了又改,改了又寫,終於寫成了一封給李鴻章的信。這封信雖然隻有八千餘字,卻把他治國的四大主張都表達的淋漓盡致。信中寫道:“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乃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

寫完之後望著譽寫得清楚整潔的書信,孫中山長長地舒了口氣。他匆匆趕回廣州,給陳少白閱讀修改。

陳少白出生於江門市郊外海鎮南華裏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天資聰敏,勤奮好學,習字、念書、文章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到這年六月,孫中山處理完成堆的醫務事情,帶了這封被後來史學家稱之為《上李鴻章書》的信,與陸浩東就要北上天津。

陸皓東為人聰明沉勇、真摯、誠懇、能書善畫,是孫中山幼年的同學,常與孫中山談論傾覆朝廷情事。他與孫中山情義溶洽,風雨同床,起居相共。

1895年中旬,陸皓東為掩護革命黨人,不幸被捕。在獄中,他遭受嚴刑逼供,寧死不屈,當庭奮筆疾書,痛斥清政府腐敗、投降賣國:

“今事雖不成,此心甚慰,但一我可殺,而繼我而起者,不可盡殺!”

這年11月7日,陸皓東英勇就義,被孫中山稱譽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

這時的鄭觀應,正退隱澳門,將全幅精力用於修訂重寫他的《易言》。孫中山聞知後,在北上天津之前,帶了《上李鴻章書》,與陸皓東先趕去鄭府,請鄭觀應賜教。

鄭觀應看過《上李鴻章書》,大加讚賞,當即寫信給洋務派著名人物盛宣懷,請他務必將孫中山推薦給李鴻章。

除此之外,鄭觀應還把孫中山介紹給當時正在自己府上的維新派人物王韜。王韜看過《上李鴻章書》,也十分欣賞,不但為這封書信修改潤飾了幾句,還又給自己的朋友、在李鴻章身邊管文案的羅豐綠寫了介紹信,推薦孫中山。

孫中山因為這兩封推薦信,很快把《上李鴻章書》轉到了李鴻章手裏。辦完了這事,孫中山心裏非常高興,回到廣州的醫藥局,一邊替人治病,一邊滿懷希望地等待著。

他哪裏知道,此時中日戰爭盡管爆發在即,清朝統治者卻照舊挪用巨額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朝廷主流如此,李鴻章也沒法去顧什麼“富強之大徑,治國之大本”啦!

在孫中山焦急的等待中,日子像一串念珠,一天天滑過去。直到四個月之後,孫中山終於明白:李鴻章是不可能采納自己的主張,加之在這期間孫中山又親眼目睹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就更加地憤怒了。

“我對清朝政府,不能再抱什麼幻想,靠它來振救中國,根本就是不可能!要使中國富強昌盛,首先就是要推翻這腐敗的清政府。”孫中山這麼想著,毅然放下手中的醫務,來到上海,從這裏乘船經日本前往檀香山。

在茂宜島上,已經成了檀香山巨富、被稱為茂宜王的哥哥孫眉看到風塵仆仆趕來的弟弟麵色凝重,便開口問道:“出了什麼事嗎?”

孫中山點點頭,向哥哥敘述自己給李鴻章的信,說自己對中日甲午戰爭、對朝廷的看法。

“我上書李鴻章,還指望能依靠這位大清朝元輔重臣來‘倡行新政’、進行某種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之舉。誰知道……現在,我對朝廷已經完全失望。有這樣的朝廷在,隻會使中國走向更加的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