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愈挫愈奮(2 / 3)

“我們大日本帝國,對先生您的起義表示支持。”當時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故作熱情地對孫中山說。

因為他剛接到日本政府的指示:趁中國大亂之機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從台灣擴大到福建和東南沿海。

孫中山當時一心想推翻清王朝,對日本政府的陰謀認識不夠,他將從日本手上購到準備用於起義的大量軍械放在台灣,隻想待一切準備就緒,再運到廣州去。

此事辦妥後,孫中山親自率領部分興中會會員,於1900年10月初趕到香港,部署起義。因香港當局阻止,孫中山又無法登岸,結果還是隻能在船上開會。

“此次起義,是我們以武裝革命手段,來實現民主共和國理想的又一次嚐試。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的失敗主要是勢單力薄,這一次,我們盡了全力來謀求更多的支持,采取依靠會黨和外援的做法。在軍械方麵,我們得到了日本人的支持,從他們手上購到了精良的武器;在資金方麵,除了我們興中會會員及愛國僑胞的傾力支持,還有許多跟我們的主張不很一致的人,也給予了支持,譬如劉學詢先生,就支持了百萬以上……”

“我們的目的是:驅除韃虜,恢複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我們堅決地選擇了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因為隻有這樣,別無他法。起義的地點,我們確定在廣州和惠州,廣州為正軍,惠州作為旁軍作策應。為什麼要選擇這兩個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容易聚集我們的人,更便於接濟……”

這裏值得說明的是,在當時,興中會從領導到會員現在有籍可考的有286人,他們差不多都是廣東人。依此看來,孫中山對起義地點的選擇,是很正確的。

“現在我宣布:派史堅如到廣州去,負責廣州起義;派鄭士良到惠州去,負責惠州的起義。”

隨著孫中山的宣布,在熱烈的掌聲中,史堅如和鄭士良站起身來向大家點頭。

史堅如,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後裔,自幼喜讀史書,尤好研究古今成敗的原因和中外兵家戰略,他崇拜英雄豪傑,憂國憐民,嫉惡如仇。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後,他大罵西太後那拉氏“可殺也!”1899年11月,他加入興中會,“誓以身殉革命”。孫中山對他非常器重,不久令他回國,聯絡長江一帶的會黨。

鄭士良,少有大誌,跟隨鄉中父老習武,結識不少會黨人物。1886年入博濟醫院學醫,與孫中山同學,對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十分折服。他既是興中會會員,又是會黨的領袖,得到孫中山的命令後,即刻趕往惠州,準備起義有關事宜。

誰知道,鄭士良準備工作正在進行,軍械都還沒有運到,清廷卻已經分水陸兩路,由提督何長清和鄧萬林率兵前來合圍。孫中山知道又是泄密讓清廷得到風聲,立即電告鄭士良:率義軍突出合圍,一到廈門,便有軍械接濟。

1900年6日晚,起義軍夜襲清軍,初戰告捷。10月15日,起義軍進攻平山、龍岡,再次告捷。10月17日,起義軍與清軍在永湖遭遇,以少勝多,鄧萬林中槍墮馬,狼狽逃命,起義軍第三仗告捷。10月20日,起義軍又在崩岡第四仗告捷。

就憑手中簡陋的武器,起義軍多次戰勝前來合圍的清軍,部隊已由起義開始的八千人發展到二萬餘人。清軍的合圍,眼看就成為泡影,可就在這時候,義軍已近彈盡糧絕。對這種情況,孫中山事先已經料到,下令急調台灣儲存的軍械,運往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