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萬萬沒有想到,此時的日本政府,突然改變了策略,決定不支持孫中山的革命,禁止武器運出台灣。萬般無奈的孫中山,隻好給鄭士良下達命令:自行決定進退,盡全力保存實力。
此時的鄭士良和他的義軍,因為接連的勝利,鬥誌高昂,接了孫中山的命令,立即渡海返回三洲田,準備盡售家產,以充軍費,然後會合新安、虎門的義軍,再攻廣州。
然而,因為戰亂,沒人購他的房產。沒有了軍費,鄭士良心力交瘁,形神銳減,半夜輒起,仰天歎息。結果終因彈絕糧盡,擋不住清兵的合圍,隻好臨時解散部隊,化整為零,分頭突圍。
鄭士良隻身一人,逃回香港。
史堅如到了廣州不久,正在準備,惠州起義爆發。為減輕惠州起義軍的壓力,史堅如決定炸死清朝置理兩廣總督德壽,來策應惠州起義。他組織人挖一條地道通往德壽的住處,然後將用變賣家產所得的3000元錢購買的200磅炸藥放入地道。10月28日這天,史堅如親自點燃導火線。
結果,德壽未被炸死。29日,史堅如在去香港途中被捕。
南海縣令裴景福軟硬兼施,先是封官許願,而後是嚴刑拷打。史堅如“惟怒目不答,傲睨自若”。1900年11月9日,史堅如在廣州天宇碼頭英勇就義,時年21歲。
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先生親自募捐為史堅如修建紀念碑,表彰他是繼陸皓東之後,“為共和殉難之第二健將”,“浩氣英風,實足為後死者模範”。日本革命友人官崎寅藏,則盛讚史堅如為“中國革命之天使”!
繼1900年10月8日孫中山領導的惠州起義之後,孫中山還組織領導了:
1907年5月的潮州黃岡起義;
1907年7月6日的安慶起義;
1907年9月的七女湖起義;
1907年12月的鎮南關起義;
1907年9月的防城起義;
1908年3月27日欽州、廉州起義;
1908年4月的河口起義;
1910年2月的廣州新軍起義;
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
加上1895年的廣州起義,在短短的十五年中,孫中山組織領導的起義共計高達十一次之多。孫中山為了起共和而終帝製,他奮鬥一身,“愈挫愈奮”。
到1905年8月,孫中山的“興中會”與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蔡元培吳敬恒的“愛國學社”、張繼的“青年會”等聯盟,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
大家致推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孫中山在同盟會的會刊《民報》的發刊詞中首次提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繼而,他編定“同盟會革命方略”,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力圖創立“中華民國”,並定下“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程序。
在以後的革命實踐進程中,三民主義的內容雖然有所補充和更改,但基本框架沒什麼變化。
公允地說,三民主義理論,在當初的一段時間裏,是社會先進的、有戰鬥力的一種思想。孫中山在他的遺囑中這樣寫道:
“餘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
為此目的,孫中山清楚自己所麵臨的任務遠遠超出民族主義的範疇:政治製度的重建,經濟體係的創立,以及國民素質的培養,都是刻不容緩的。
孫中山堅信隻有這樣:才能振興中華,使中國平等地立於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