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臥薪嚐膽(3 / 3)

現在已經是時候了,勾踐派範蠡前往吳國,向夫差進獻兩位美女。夫差大為高興,宣美女進殿,隻見西施與鄭旦淩波微步且衣裳飄飄而至。再定睛一看,那美貌可謂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把夫差看得是兩眼發愣。

正當夫差心花怒放之時,有一個人出來潑冷水了。誰呢?當然是那個討厭的伍子胥了,他開口說話:“大王,不可接受這兩名女子。”夫差一聽氣急敗壞,吼道:“又怎麼啦,越國進獻兩個女人,說明勾踐對吳國是忠心耿耿啊。”

伍子胥可不管那麼多,脫口就說:“賢臣是國家之寶,美女是國家之禍。以前夏桀因為妺喜而亡,商紂因為妲己而亡,周幽王因為褒姒而亡。大王如果接受這兩位美女,一定會遭殃的。”

夫差最不喜歡伍子胥這套說辭了,怎麼這家夥向來都把本王比做夏桀、商紂和周幽王呢?為什麼不說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這些明君呢?他扭過頭去,不理睬伍子胥了。

伍子胥的據理力爭,除了讓夫差對他更加討厭外,沒有一點效果。吳王夫差還是收下了勾踐送出的這份厚禮,而這正中了圈套。果不其然,西施與鄭旦很快就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女人。日日宴飲,夜夜笙歌,不知今夕是何夕了。

勾踐就像一個耐心的獵人一樣,要捕捉到猛獸,必須要犧牲誘餌。他所進貢的稀貴名木也好,美女也罷,都是扔出去的誘餌,目的是讓對手失去應有的警覺心。

當然要削弱吳國的力量,越國不能一味地給予,也要適當地索取。

勾踐謀吳有明確的計劃,從這個意義上說,吳國雖然得到《孫子兵法》,而勾踐才是兵法的實踐者。“上兵伐謀”,他將孫子的這個重要戰略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484年,這是勾踐歸國後的第六年。他與文種再次聯手設計一個大陰謀,這個陰謀是要從吳國購買大量的糧食。購買糧食怎麼是個陰謀呢?請看勾踐是怎麼做的。

在春秋時期,糧食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吳國地處魚米之鄉,一般來說糧食是不缺乏的,而越國的地理條件就略差了。可是越國並不缺糧,這主要得益於勾踐采納大夫計倪的建議,鼓勵種植,大建糧倉。從公元前486年到前484年三年時間裏,糧食儲備增長了五倍。既然不缺糧,為什麼還要向吳國購買呢?一方麵,這是對吳王夫差的心理試探,看看他是不是對越國有戒備之心;另一方麵,是為了備戰,越國的糧食儲備多多益善。當然勾踐還有另一個不為人知的陰謀,後麵再說。

文種奉越王之命,前往吳國求購糧食。他對夫差說:“越國地理環境不好,地勢較低,容易受旱災與澇災的影響。今年糧食減產,百姓饑餓,希望能向大王購買些糧食。我們保證明年一定歸還,懇請大王救援。”

夫差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個陷阱,這些年來越國進貢大量珍稀物品,當然還有美女,這使他認為勾踐對吳國忠心耿耿哩。現在既然越國受災了,提供救援物資理所當然,他很爽快地就答應了。

舉國渾濁,隻有伍子胥一人清醒。他又跳出來,要製止吳越糧食交易,他警告道:“糧食是一國之本,賣糧食給敵國,是資助敵人,對自己不利。越國一幫臣僚如範蠡等人,都是有大智慧的人,善於出謀劃策。我看越國前來購糧隻是個借口,實際上是來探測我國的虛實。我們應該要乘他們受災之際,出兵消滅他們。而大王卻反倒給他們送糧食,這豈不是顛倒黑白了?”

吳王夫差早已養成習慣,伍子胥反對的,他偏要做,對著幹。他沒好氣地說道:“越國有難,我資助糧食。我對他們有恩,他們必報我以義。我德行昭昭,有什麼好擔心的?”

伍子胥的努力還是付之流水了,吳王夫差征收了上萬石的穀子交給文種,並囑咐說:“這次我可是頂住了臣下的議論,才能把糧食賣給你們。你們等明年糧食收成了,一定得按時歸還。”

文種連連稱謝,並保證來年一定準時奉還。

一年過去了。

越國人果然沒有食言,糧食如數歸還,而且還是挑了上等品。可是勾踐卻偷偷做了手腳,他將穀子蒸熟了後,才送去給吳國。吳王夫差一看越國送來的穀子,顆粒飽滿。他不禁暗想到看來越國的土地肥沃,穀子的品種優良。如果種在吳國,那肯定能大豐收。於是夫差便交代伯嚭,把這些種子拿去播種。

可是吳國人上當了,這些蒸熟的種子怎麼可能生根發芽呢?種下去的穀子全部爛掉了,糧食迅速減產,曾經是魚米之鄉的吳地饑荒大規模地蔓延。

吳王夫差被勾踐暗算了。可是這時的夫差卻沒有把這當回事。因為他正雄心勃勃,意欲稱雄中原,完成號令天下諸侯的曠世霸業。

我們不要忘了,吳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足以傲視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