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在剛上台的那幾年,還是奮發有為的。他打敗了越國,並迫使勾踐稱臣,入質吳國,捍衛了吳國東南霸主的地位。
在這段時間裏,北方晉國爆發內戰,而齊國借機幹涉晉國內政。在趙鞅的傑出領導下,晉軍打敗了叛亂的中行寅和範吉射,並成功地阻擊齊國。然而經此一役,晉國與齊國均元氣大傷。晉國已經失去中原霸主的地位,而齊景公的去世也意味著齊國短期的霸業漸漸偃旗息鼓了。
中原一向是霸主們爭奪的戰場,如今隨著晉和齊的衰落,誰能逐鹿中原呢?
夫差的答案是舍我其誰。
破楚服越之後,吳國偃然成了南方新霸主,確實也隻有吳國有實力問鼎中原。夫差雄心勃勃,欲伐齊攻晉,稱霸中原。他首先在邗地築城(位於今揚州附近),開鑿一條人工運河,稱為“邗江”,又稱“邗溝”。南引長江水,經高郵以西,入射陽湖。又延伸到淮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之一。這條運河開鑿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漕運,運輸糧食與其他物資。
吳國的魔爪伸向中原,夫差的第一個目標便是實力較弱的魯國。
公元前488年(吳王夫差八年),吳王夫差與魯哀公在鄫城舉行最高級別的會晤。夫差根本不把魯國放在眼中,在會議中夫差提出一個十分無禮的要求,令魯國用“百牢”之禮。什麼叫“百牢”呢?就是在宴會中,牛、羊和豬各百頭。這有什麼講究呢?當然有了。周代有一套十分完整而嚴格的禮製,周天子宴請諸侯時禮製是“十二牢”,就是牛、羊和豬各十二頭。可是夫差一下子獅子大開口,要用“百牢”之禮。
吳國是繼楚國之後,又一個僭稱王號的國家,這說明吳國根本不理會名存實亡的周天子。周室已凋零不堪,還有“十二牢”的禮製。我吳國如日中天,“百牢”之禮就是我規定的,看你魯國人從不從?
以前魯國仗著有晉國這座大靠山,可是晉國亂了。後來投靠了齊國,可齊景公死了。如今的魯國宛如一片飄零之葉,無依無靠。麵對強橫的吳王夫差,魯哀公也隻有學習“阿Q精神”,一方麵對吳國的要求唯唯諾諾;另一方麵則詛咒道:“吳國快要滅亡了。”
吳國利用這次會議撈到不少好處,最重要的一點是將魯國的鄰國邾國劃入了吳國的勢力範圍內。
這件事在魯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要知道魯國內政上,一直是由三桓家族掌控大權。孔子曾經想扭轉這種權力倒懸的格局,可是最終失敗了。當吳國以外交手段步步緊逼時,魯國執政首相季康子把傀儡君主魯哀公推到前台。但魯哀公居然把邾國的保護權劃給吳國人,這豈不是斷了魯國的擴張之路嗎?
季康子不打算承認這份由國君締訂的協定,夫差與魯哀公的鄫城會晤剛剛結束,季康子擔心吳國搶先一步控製邾國,便迫不及待地大舉用兵進攻邾國。
邾國的軍事實力不如魯國,邾國擁有六百輛戰車,而魯國擁有八百輛,實力上有一定的差距。邾國大夫茅夷鴻便對邾隱公說:“這下糟了,還是快向吳國告急吧。”邾隱公是個大昏君,他說道:“魯國擊柝之聲都聽得到了,而吳國還遠在兩千裏之外呢。現在告急,沒有三個月的時間是來不了的,有什麼用呢?況且我們自己就擋不住魯國人嗎?”
邾隱公顯然有自信,自信到魯軍打到城門外了,他還氣定神閑地聽樂鍾演奏。結果魯國人一下子就攻破邾都了,這位自負的君主成為階下之囚。
值得慶幸的是,邾國還有茅夷鴻這樣的愛國者。他逃往吳國,並遊說吳王夫差出兵拯救邾國。針對夫差好大喜功又好麵子的特點,茅夷鴻一見麵就說:“魯國仗著人多勢眾,欺負邾國,明擺著就是不把大王放在眼裏。夏季剛與大王簽訂協議,秋天就違背條約了,這分明是藐視大王您。”
被茅夷鴻這麼一激,夫差的麵子掛不住了。魯國人也太不講道義了,還自稱是禮儀之邦呢,呸!不教訓一下魯國人不行。
夫差當即答應出兵討伐魯國。
吳國之所以能強大,有一個原因是廣泛接納各國的人才。曾經在魯國發動叛亂的公山不狃,在失敗後逃到吳國。這時夫差有誌於北伐魯國,便找來公山不狃谘詢。
可是公山不狃雖然以前在魯國占山為王,搞叛亂,骨子裏卻還是一個愛國者。如今吳王夫差想要顛覆魯國,他絕不做幫凶。他先是跟夫差說:“大王想要攻打魯國,準會失敗的。為什麼呢?魯國與晉國和齊國之間關係緊密,唇亡則齒寒,晉國與齊國一定會救援的。”
夫差本來就不把晉國和齊國放在眼中,聽了公山不狃的話後,他不以為然地說:“這您別操心,您隻需要給吳軍帶路就行了。”
好吧,帶路就帶路吧。公山不狃心想,我就帶他們走險路。魯國會怎麼樣,這得看運氣了。這位愛國者就將吳國人領到一條崎嶇難行之路,一路上巴不得有魯軍埋伏在此。可是公山不狃的計劃卻因為一個偶然事件而落空了,原來半路殺出了個程咬金。有一個家夥因為一件小事曾被魯國地方官員給抓起來了,他小肚雞腸,就自告奮勇給吳軍帶路。結果吳軍在這家夥的帶領下,一路攻下武城和東陽,並在夷地大敗魯國軍隊。
顯然,魯國軍隊不是經驗豐富且訓練有素的吳國軍隊的對手。就在此時,有誰能挺身而出,扶大廈於將傾,力挽狂瀾呢?
魯國將領微虎是一個勇敢的人,既然正麵戰場不能取得勝利,那便采取刺殺的手段吧。當時吳國兵團屯兵泗上,微虎打算夜襲吳軍營地,擒賊先擒王。他挑選了三百名體格強壯的勇士,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有若,組成了一支敢死隊準備幹掉夫差。
不要看魯國軍事力量不怎麼樣,這也是盛產勇士之國。夫差打聽到消息後,心裏也很慌張,擔心深更半夜自己的項上人頭突然不翼而飛。他一個晚上換了三個住處,用這種土辦法來預防敢死隊的突擊。
這支敢死隊向吳王夫差傳遞了一個消息,即魯國人雖然打敗仗,但還沒被打垮,士氣還是高漲的。夫差對手下人說:“看來我們還不能奢望得到魯國。”在遠離本土之外作戰,一定要強調速戰速決,可是魯國人頑強的抵抗精神讓夫差打退堂鼓了。
夫差主動與魯國媾和,魯國人當然求之不得,雙方簽訂停戰協定。
過了不久,邾隱公被釋放回國。然而吳王夫差卻以邾隱公不行仁義為理由,出兵討伐邾國,倒黴的邾隱公又一次成為俘虜。夫差也沒有殺掉邾隱公,但將他囚禁起來與外世隔絕,並立新國君邾桓公。這樣,吳國完全控製了邾國。
吳國勢力的北擴使其與齊國的矛盾劇增,吳齊戰爭已是不可避免了。
這時一個戰爭借口出現了。
被囚禁的邾隱公逃走了,他先是到了魯國。魯國人可沒敢給自己找麻煩,拒絕收留。邾隱公又逃到齊國,齊悼公接納了他。
意圖實現中原霸業的夫差,馬上利用這事大做文章。吳國精銳部隊立即北上,並拉攏魯、邾和郯等國同時出兵發動伐齊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