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1 / 3)

夫差要證明自己。

證明沒有伍子胥的吳國仍然是最強大的。

弩還是強弩,隻是已經在飛行一段時間後,很快就要落地了。他還有一年多的時間,享受最後的盛宴。

打敗齊國後,吳國偃然成為中原新的領袖。領袖不是自封的,必須要有人承認。可是令夫差感到鬱悶的是,中原諸侯似乎有意抵製吳國。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原諸侯國即便在軍事上落於下風,在文化上仍然保持了一種優越感。以禮儀文明自居的中原城邦,打心裏瞧不起吳國這個暴發戶。

夫差陶醉在征服的快樂之中,他夢想著超越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這些偉大君主的事業。他的底氣來自吳國雄厚的軍事實力,十三萬大軍是他手中的王牌。不過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從吳王闔閭以來,這支四處征戰且所向披靡的常勝之師,其靈魂人物就是被他賜死的伍子胥。是伍子胥培育了這支軍隊,並帶給它無上的榮光。與奉承逢迎的政客們不同,軍隊自將領及士兵對伍子胥敬若神明。但是鐵師的締造者,卻無緣無故被讒致死,這樣的結局令所有人為之心寒。士氣已凋,人心已散。同樣是精良的武器,同樣是馳騁的戰車,可是卻不是一樣的戰鬥力。

當怨氣從底層向上蔓延時,夫差卻沒有任何察覺。他坐得太高了,從來隻是仰視著天空,不會俯視蒼生。當帝國之基開始動搖時,他卻還抬來一架梯子,要爬向更高之處。甚至他想飛,飛越前人的巔峰。

有理想甚好,有抱負甚好,有雄心甚好。可是倘若不強基固本,再高的理想、抱負和雄心統統會摔得粉身碎骨。

夫差沒有發現根基已鬆動,沒有發現越國虎視眈眈且張牙舞爪,他隻想著讓中原諸侯們屈膝在自己腳下。此刻他忽然覺得自己似乎化身為神,他的存在是要讓天下人景仰、崇拜與敬畏。

可事實與想象差距甚遠。

吳王夫差要過把盟主的癮,大國召不來,先召些小國吧。於是魯國、宋國和衛國這些國家接到通知,參加老大吳國主持的會議。

以前吳國曾經派一名使者出使衛國,衛出公把他殺了,這下子就得罪吳國了。如今夫差要召開會議,衛出公不禁要為自己的人身安全擔憂了。衛國的大臣們有的說去不得,去了必自受其辱;有些人則認為吳國如日中天,齊國都被打敗了,這尊菩薩得罪不起。這麼折騰來折騰去,最後衛出公還是決定出席會議。

衛出公姍姍來遲,這正好給夫差報複的借口。雖然尚未結盟,可是夫差已儼然以盟主身份自居了。衛出公拖拖拉拉,開會遲到,這不是公然藐視盟主嗎?不懲罰一下,如何樹立盟主之威嚴呢?吳國軍隊包圍了衛出公的住所準備抓人。

吳國人的蠻橫引起了魯國人的反感,以辯才著稱的子貢遊說吳國權臣伯嚭說:“這次衛君參加會議,在國內有很大爭議。如果吳國貿然逮捕衛君,勢必使衛國大權落入反吳派的手中,這樣對吳國有什麼好處呢?再說了,召集諸侯開會,卻扣留國家元首。這樣做的後果隻能使列國感到擔驚受怕,吳國要稱霸難矣。”

在魯國人的抗議下,吳國最終釋放了衛出公。雖然夫差風光了一把,可是煞費苦心召開的會議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魯國、宋國和衛國三國卻借此舞台,背著夫差偷偷簽訂三國秘密盟約;同時又異口同聲地拒絕與吳國結盟。

看來夫差這個盟主隻能算是個“偽盟主”,沒有人願意自掉身價,與其結盟。

對這樣的結果,夫差顯然十分不滿意。

小國是看大國臉色的,中原大國非晉即齊。現在齊國已經被吳國打敗了,倘若能壓服晉國,那中小諸侯國就會乖乖送上門來了。

做事,就要做大事。吳國與晉國有共同的敵人,那就是齊國,這是兩國談判和結盟的基礎。如果能得到晉國的默認,成為盟主,那夫差的霸業之夢就可實現。在經曆內亂後,晉國失去了往日的雄風。可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晉國人仍然是那麼自大與傲慢。可是夫差更有傲慢的資本,晉國與楚國抗衡一百年,卻從來沒能真正打敗楚國。可看看後起之秀的表現吧,吳國差點就讓楚亡國了。光憑這點,晉國人不得不對吳國的實力做一個全新的重估。

夫差向晉定公發出邀請,雙方定於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舉行兩國元首會晤,參加會議的還有魯哀公及周室卿士單平公。

公元前482年,黃池會議召開。

夫差為這次國際會議做足準備,他的目的十分清晰,那就是取代晉國成為新的盟主。為了爭奪話語權,夫差以武力為後盾。他率領精銳的部隊北上,以增加談判的籌碼。精銳盡出後,吳國本土的守備空虛。在夫差看來,南方已沒有哪個國家可能對吳國構成威脅。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冒失的做法最終葬送了吳國的前途。

危險正是來自鄰國越國。

伍子胥的預言漸漸成真。

勾踐的耐心終於得到回報,越國的低調讓吳王夫差對這個詭異鄰國的陰謀視而不見,並屢屢中招。先是大修土木,建宮築台,耗盡民力;後又窮兵黷武並頻頻用兵。更致命的是誤信讒言,冤殺伍子胥,自毀長城。貌似強大的吳國,實則為紙老虎。雖然張牙舞爪,外表囂張,卻掩飾不住外強中幹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