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2 / 3)

在黃池會議召開前一年,吳國遭遇大饑荒。這次饑荒正是勾踐一手導演的傑作,還記得他借糧的故事嗎?歸還糧食時,勾踐已經做了手腳。那些都是蒸熟的穀子,吳國卻以此穀子播種,來年顆粒無收。到了這個時候,夫差還沒有足夠的覺醒,沒有了伍子胥的叨叨絮語,充斥在他耳邊的盡是奉承討好的馬屁聲音。今天說你英明神武,明天吹你德比堯舜,並功追文武,夫差還能不飄飄欲仙嗎?什麼饑荒,再饑也少不了吳宮宴席上的雞鴨魚肉。對越國暗中發軔的事實,卻是一個字也不要提起。倘若誰冒失地認為越國已經是吳國的危險,那豈不是責怪元首當年釋放越王絕對是個錯誤嗎?英明的領袖怎麼會犯錯呢,他還要向中原盟主的寶座衝刺呢。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夫差張開兩隻鋒利的利爪,欲在黃池會議上與晉國人唇槍舌戰來確定誰是強者中的強者。而勾踐這隻黃雀卻不露聲色地在遠處凝望,他要在最恰當的時間,以出其不意的方式給對手致命一擊。

躲在黑暗中的敵人才是最可怕的,因為你沒有察覺到他的存在。在夫差眼中,勾踐是曾經的手下敗將,勞動改造後改過自新,是對吳國忠心不二的臣仆。越國根本不配當一個對手,吳國的對手應該是曾經有過齊桓公的齊國、曾經有過楚莊王的楚國和曾經有過晉文公的晉國。打敗楚國了,當然這是父輩的榮譽;打敗齊國了,可惜伍子胥對這次勝利嗤之以鼻;隻要再嚇倒晉國,吳國將雄霸天下了。

可是夫差沒有想到一件事,兩麵派勾踐在他看不到的那一麵做了多少事情。越國的武裝人數已經有五萬人之眾,對於方圓千裏這樣一個不算大且人口不算多的國家,這是不可小覷的力量。相比會稽兵敗時的殘兵敗將五千人,已經增長了十倍之多。在夫差左擁西施、右抱鄭旦、寵幸佞臣並自毀良將之時,越王勾踐卻反其道而行,他臥薪嚐膽以勵其誌。君臣上下同心,遍尋天下奇士,積蓄力量。

能量的累積勢將有爆發的一天。

越國的計劃周密細致,在伍子胥被殺和吳國鬧饑荒之時,勾踐覺得時機成熟了。但他並沒有魯莽行事,而是謙虛地詢問範蠡的意見。範蠡明智地阻止了,他指出最佳的時機應該是在吳王北上參加黃池會議時。屆時吳國勢必國內空虛,此時出擊才有絕對的把握。

從諫如流的勾踐不在乎多幾分耐心,而這種耐心終於得到了回報。

夫差終於帶著最精銳的部隊,北上黃池,留守國內的多是老弱之兵。勾踐再次詢問範蠡,這次範蠡給了一個明確的答複:“可伐矣。”

越國軍隊傾巢而出,包括陸軍四萬、水兵兩千、親兵六千和其他軍事人員一千人,總計四萬九千人(一說四萬六千人)。這支嶄新的軍隊,戰鬥力絕對一流。

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力,勾踐聘請著名劍客越女傳授劍法。據說越女乃是一名奇女子,劍術精妙,可以一敵百。勾踐在軍中大力推廣越女劍法,強化士兵的攻擊水平;同時他還重用一名偉大的射手,此人名為“陳音”,原本是楚國人,陳音在越軍中推廣弩的使用。弩是一種先進的武器,便於攜帶,容易使用。在春秋時代的戰爭中,弩的使用並不很多,這可能跟早期弩工藝上的缺陷有關。弩作為一種遠程攻擊武器,射程不如強弓。在以車戰以主的春秋時代,其效用有限。弩的製造技術以楚國最好,後由於楚國人才大量外流至吳和越,吳越對弩的使用漸多。在吳國《孫子兵法》中便提到弩,而大範圍使用則是在越國。陳音祖上世代是弓匠,到了陳音時,他的製弩技術已經是獨步天下。而越國與其他國家不同,其戰車部隊並不強大,更多以步兵為主。這就使得戰鬥中短兵相接的情況更多,從而便於使用攜帶的弩機便有了推廣的可能。在陳音的努力下,越國的弩兵發展十分快,這也是越國得以打敗吳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越國兵團兵分兩路,一路由勾踐親自統率;另一路則由疇無餘和謳陽統領。六月十一日,越軍誓師出征。十天後,即六月二十日,疇無餘和謳陽這一路兵團在姑蘇城郊與吳國太子所部的吳軍交鋒。越軍出師不利,疇無餘和謳陽都成了吳軍的俘虜。就在吳軍即將大獲全勝時,勾踐率領的主力部隊及時趕到戰場,戰場的形勢很快就發生變化了。

吳國太子不敢戀戰,退守姑蘇城。

第二天(六月二十一日),吳軍再次出城與越軍交戰。這回吳軍可倒黴了,吃了個大敗仗,吳國太子與幾名大將被俘虜。剩餘的吳軍部隊隻得退出姑蘇城,同時快馬向正在黃池開會的吳王夫差告急。六月二十二日,勾踐的軍隊開進姑蘇城,占領吳國的首都。

從勾踐出兵到占領姑蘇城,僅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越軍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輝煌戰績。十年磨一劍,韜光養晦,終於利劍出鞘,勾踐吹響了複仇的第一聲號角。

吳國的告急信一封封快馬揚塵地送遞到夫差的手中。

此時的夫差正在談判桌上與晉國人唇槍舌劍,戰鬥方酣。突然急信如雪花般飛來,他內心大怔。可是卻仍強打精神,裝作若無其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