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1875年春。一天,洛克菲勒的私人別墅裏賓客雲集。全國石油業大亨齊聚一堂。在洛克菲勒的鼓動下,石油業主們達成了一項聯合協約:一致對抗不予折扣的鐵路界。

斯科特得知此事,十分懊惱,他當即成立了帝國運輸公司。斯科持一邊鋪設從油田到匹茲堡的輸油管道,一邊在新澤西修建貯油槽和倉庫,同時還訂做了5000噸油輪,成立五大湖船隊,決心與美孚石油公司決一死戰。

洛克菲勒則避實就虛,巧妙利用鐵路巨頭之間的矛盾,與範德比爾特和古爾德兩大鐵路霸主結盟。

洛克菲勒在提高折扣率的同時,減少了美孚石油公司的股東分紅,將紅利用於更新設備和引進技術上,並加緊向斯科持的勢力範圍匹茲堡展開石油傾銷戰。

洛克菲勒以340萬美元的代價接管了斯科特的全部家業。洛克菲勒不但控製了整個大西洋沿岸原油及產品的價格,而且將這一地區的石油運輸權牢牢地握在手心。

完成了對克利夫蘭煉油區、匹茲堡石油運輸帶,以及賓夕法尼亞產油區的壟斷,創立“托拉斯”石油帝國,實現全美石油業壟斷,對洛克菲勒來說垂手可得。

1879年,一個仲夏之夜,薩拉托加的超豪華別墅裏,洛克菲勒再次邀請全美著名的石油大亨雲集,再次醞釀一個空前的聯盟:成立一個“托拉斯”石油工業集團,不過是世界上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一個。

這個托拉斯集團,由全美主要的石油企業合並而成,旨在壟斷石油銷售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和投資範圍,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個集團的所有盟員,在生產上、法律上都不再具有獨立性。

托拉斯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受托委員會”,領導權掌握在洛克菲勒和另三位石油巨頭手中,所有的股東都擁有信托證書,並藉此獲取紅利。然後,洛克菲勒私下約會三位夥伴,以極優厚的條件交換股票,使美孚石油公司成為大聯盟的真正主人。

洛克菲勒利用“托管會”的威力,以慣用伎倆,兼並了近百家石油企業,徹底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

【商業信條】

玫瑰含苞待放時,唯有剪去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

如果把我剝得一文不名丟在沙漠的中央,隻要一行駝隊經過--我就可以重建整個王朝。

害怕批評是多數構想破滅的根本原因。如果堅持下去,機遇遲早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5.報業巨子--約瑟夫-普利策

【名人簡介】

約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1日,普利策生於匈牙利中產家庭。他是美國報刊的編輯、出版者。美國大眾報刊的標誌性人物,普利策獎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創辦人。

1878年,31歲的普利策創辦自己的第一份報紙--《聖路易快郵報》。普利策作為一代報人,為新聞事業留下許多遺產。

後人遵照他的遺囑,於1912年捐贈250萬美元給哥倫比亞大學,創建美國第二所新聞學院,並從1917年起設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頒贈給美國新聞界和文學界在小說、詩歌、傳記、曆史、戲劇、音樂、新聞采訪報道有卓越貢獻的人。

【人物生平】

父親菲利普-普利策是匈牙利馬紮爾猶太族的後裔,母親是奧地利人。

家境較好的普利策自幼受良好學校教育,受到良好的德文和法文訓練。父親不幸去世,母親改嫁。在新的家庭裏,普利策和給繼父的關係處理的並不好。十七歲的普利策決定離開家,去社會上曆練。

普利策從小就很崇拜拿破侖,毅然去從軍,但由於視力和體力的問題,奧地利征兵處並未如願。不甘心的普利策在奧地利軍隊報名不成後,又到駐墨西哥法軍和駐印度英軍報名處應征,依然沒有如願。普利策經過幾次的拒絕,不灰心終於在漢堡加入美軍“林肯騎兵隊”。

經過南北戰爭,普利策退役了,生活一下子又沒了保障。他為了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在美國四處流浪。直到1865年他才在中西部新興城市聖路易安頓下來。

1867年普利策申請加入美國籍,經過學習與努力,獲得律師資格。

1868年將普利策的生活帶入了另一個方向。他在聖路易遇到卡爾-舒爾茨(Carl Schurz)(一位德裔政治家和記者,曾任美駐西班牙公使、參議員和內政部長,當時任德文報紙《西方郵報》的老板),普利策以後工作的引路人。普利策被舒爾茨聘為西方郵報(Westiche Post)記者,一年後當選州議員,設立“反貪汙法案”。

經過多年的鍛煉與摸索,1878年,31歲的普利策創辦自己的第一份報紙--《聖路易快郵報》(St-Louis Post Dispatch),從而真正開始了它的辦報生涯。普利策深諳讀者的心理,在經營此報期間,一方麵抨擊醜惡現象,一方麵倡導社會改革。靠著煽情和對一係列社會問題的針砭時弊,成為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

為了進一步發展報社新聞業,1882年普利策以34萬6千美元向古氏樂購得《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招募新聞界著名記者內莉-布萊(Nellie Bly)、Richard F-Outcault等人,讓報業銷售情況改觀,銷數達10萬份。

1883年在普利策《世界報》和其本人的策動下,發起迎接自由女神像籌款運動,為自由女神順利竣工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件事情讓《紐約世界報》和普利策贏得美國民眾的尊敬和愛戴。

此後普利策又做了一個大的決定,1889年在紐約富蘭克富街海德公園旁,花六十三萬美元買下法國大廈並在其址上新建《世界報》辦公大樓。本來眼睛就有些疾病的普利策視力慢慢下降,在1890年突然完全喪失。在新落成的《紐約世界報》大廈舉行揭幕典禮的前一天,普利策前往歐洲休養。《世界報》宣布其辭去總編職務。從此告別了他辛苦打造的報刊事業。但他仍然被公認是19世紀70-80年代“新新聞事業”的創始人。

普利策作為一代報人,為新聞事業留下許多遺產。比如一般認為,《紐約世界報》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簡潔生動、版麵新穎活潑。普利策的新聞人生,始終都在追尋一種文字簡潔生動、意思明曉暢達的報道風格。

普利策對新聞教育事業影響也尤為突出。他很熱愛新聞事業,希望人們也認識到新聞的重要性和社會性。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提出捐款創立新聞學院,但被婉拒。

在那個時候,人們還隻是把新聞當成一種技藝。許多報紙編輯也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於《北美評論》的文章中答道:創辦新聞學院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好的記者,讓他們辦出更好的報紙,以更好地服務於公眾。我希望開展一項運動,把新聞提高到一個學術性專業的層次。”此後,他又與哈佛校長C-W-埃利奧特探討此事。“根據他們的討論,埃利奧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聞學院的全部課程,即強調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麵的課程,輔之以新聞技巧方麵的課程。”

後來,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倫比亞大學終於接收了他的捐贈及計劃,按他1911年逝世時的遺囑,給大學的捐贈總額為200萬美元,哥倫比亞大學在這個數目上又增加了50萬美元。

但普利策本人並未目睹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成立,在他去世後一年,學院成立,如今成為美國一家曆史悠久、聲譽良好的新聞學院,在新聞學界和業界享有崇高聲望。此外,學院還主持評選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聞獎。

【商業信條】

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了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報。

隻有最崇高的理想,兢兢業業的正當行為,對於所涉及的問題具備正確知識以及真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使得報刊不屈從於商業利益,不尋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對公眾的福利。

如果一家報紙真是為公眾服務,它的發行量一定很大。第一,因為它的新聞和評論必須吸引廣大民眾;第二,因為發行量意味著廣告,廣告意味著金錢,金錢意味著獨立。

6.傳媒巨頭--羅伯特-默多克

【名人簡介】

近日英國公布的“傳媒業100大亨”排行榜中,世界傳媒界巨頭,天空衛星廣播公司最大股東羅伯特-默多克排名第一。

他目前是新聞集團的主要股東,董事長兼行政總裁。以股票市值來計算,新聞集團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媒體集團。

羅伯特-默多克國際新聞集團主席,打造龐大的傳媒帝國。他1931年3月11日出生在澳大利亞墨爾本以南30英裏的一個農場裏。

1983年首先在倫敦買下一家衛星電視公司的69%股權,接著在美國收購了好萊塢“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的一半股權。1985年又以15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電視集團“都城媒介公司”屬下的紐約、洛杉磯、芝加哥、休斯敦、達拉斯和華盛頓六家地方電視台,從而以“默多克旋風”轟動了西方世界。1998年默多克又以巨資收購了英國曼聯足球俱樂部。

經過三四十年時間,他一手締造了涉足廣播、影視、報業等領域的傳媒帝國。

【人物生平】

默多克的父親基思-默多克爵士是一名戰地記者,擁有澳大利亞4家報紙。

或許是默多克學生時代的一個愛好是報紙。從某種程度上說,報紙幾乎成了他的主修課。他對報紙的如醉如癡,不是一般 讀者所能達到的。在學校裏,他曾出版了一本名為《複興》的校園雜誌。他會很果斷地說,這一版不錯,版麵設計很好,這一版不行。小默多克對報紙的興趣很讓父親愉悅。

1949年進入牛津大學學習。其父親擁有包括墨爾本《先驅報》在內的4家報紙,在當地是一個頗有成就的報人。

1952年,他父親死於心髒病,正在英國牛津大學讀書的默多克趕回家中處理後事。在整理父親的業務時,默多克發現父親的幾家報紙處於虧損狀態。

於是他設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郵報》(SundayMail)和《新聞報》(TheNews)兩份報紙,而將其他報紙出售。麵對主要的競爭對手《廣告報》,默多克果斷與其合並,並且努力使《新聞報》開始盈利。同時他又籌措到足夠款項,收購了位於帕斯市處於虧損的《星期日時報》(SundayTimes),通過調整人員,將阿德萊德一些記者和編輯調往帕斯使該報紙重獲生機。

悉尼的報業由三個家族把持著:較大的費爾法克斯、帕克家族,以及較小的諾頓家族。費爾法克斯經營著《太陽晚報》、《先驅早報》;帕克擁有《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諾頓掌管著《鏡報》和《星期日鏡報》。由於經營不善,諾頓將《鏡報》轉讓給費爾法斯特,費爾法斯特同樣沒能使其盈利,於是就以400萬美元的價格出手給了默多克。在這基礎上,默多克還獲得了多家印刷廠。

默多克感覺時機已經成熟,便開始籌劃創辦澳大利亞第一家全國性報紙。1964年7月14日,《澳大利亞人報》正式發行。1967年發行量達到75000份。

1968年秋,英國最大的星期日周報《世界新聞報》開始轉手。當年10月,默多克購買了該報40%的股份。默多克了解到報紙銷量低迷的形勢,為了讓該報重獲新生,他要求製作人員大量發布駭人聽聞的事件。半年之後,默多克將卡爾趕下台,占有了49%的股份,成為主席。默多克認為一份周報還不足以滿足自己,他希望能夠再買下一份日報。縱觀行業形勢,他非常看好《每日鏡報》,認為此報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該報並不打算出售。1972年他又收購了帕克的《每日新聞》和《星期天電訊》報。

而此時,左翼報紙《太陽報》因為銷售量從150萬下降到85萬,麵臨出售的局麵。默多克以150萬元買下了《太陽報》。他就開始裁剪《太陽報》的員工,從澳大利亞調來有經驗的文摘文章編輯,並且加大促銷力度。在這些措施下,太陽報成為了一份獨樹一幟的新穎報紙。年銷售量迅速攀升至200萬份。到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太陽報》成為日銷量最大的英文報紙。

1973年,默多克美國收購了哈特-漢克斯報係三家報紙,他為此支付了1970萬美元,這些錢來自於他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的報紙集團。此後,他沿用老辦法,力推爆炸性新聞,加大宣傳力度,似的報紙的發行量逐漸提高。他還發現,美國報紙更關注廣告收入而非發行量。

1976年底,默多克收購《紐約郵報》。又花1200萬美元創辦了一份周報《國民之星》,當他發現該報紙無法盈利後,立刻從澳大利亞抽調人手,把其變為名為《星》的彩色雜誌,不久,該雜誌就獲得了大量廣告收入。後來他又買下了《紐約》雜誌和《鄉村之聲報》、《新西部》。每當默多克買下新的報紙後,他總是想方設法將其轉變為文章短小,標題鮮豔的出版物。他又與1982年買下《先驅美國人報》,並將其改名為《波士頓先驅報》,第二年又收購芝加哥《太陽時報》。1981年2月默多克又完成了對《泰晤士報》的收購。

2007年5月1日,默多克打算以每股60美元共計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道瓊斯集團。2007年8月4日簽署的協議,就這樣,曆經三個月的拉鋸式談判之後,道瓊斯終於改姓默多克了。新聞集團和道瓊斯公司的股價都出現上漲,其中,道瓊斯的股價上升了11.3%,每股57.4美元的收盤價逼近了默多克收購道瓊斯60美元的出價。

而相比這次收購的商業性,作為收購核心內容的《華爾街日報》未來的新聞獨立性問題更受外界關注,這份創刊於1889年、全球最重要的商務財經報紙的出版人昨天在給《華爾街日報》讀者的一封公開信上說,無論總編、編輯還是記者,都會繼續這份報紙的良好傳統,據說,默多克也曾多次表示他不會幹涉《華爾街日報》的新聞業務。在收購道瓊斯公司後,人們突然發現默多克的媒體帝國在一夜之間變得更加強大。

目前,新聞集團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綜合性傳媒公司之一,擁有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福克斯廣播公司、福克斯新聞頻道、國際交友網站MySpace以及英國、澳大利亞多家報紙和衛星電視。

從1956年收購《帕斯星期日周刊》開始,此後近五十年的時間,《世界新聞周刊》、《太陽報》、《紐約郵報》、紐約雜誌公司以及象征大不列顛尊嚴、有200多年曆史的《泰晤士報》,後來的的天空電視台以及現在的道瓊斯公司,它們先後都擁有了一個共同的主人,名字就叫魯伯特-默多克。

出生在富貴家庭的默多克並沒有絲毫貴族孩子的壞毛病,他獨立、勤奮、富有創造力和冒險精神。22歲時,默多克就繼承了家族產業,他親曆親為,用創意迎合讀者口味,報紙獲得巨大成功。成功後的默多克堅持“迎合讀者口味”的經營宗旨,冒險性地把傳媒產業做到了全世界,個人財產已超過110億美元。

【商業信條】

傳媒業不僅是一項具有巨大贏利價值的產業,更是一項能夠極大地造福於社會、提升人們生活素質的公共事業。

傳媒產業的興旺發達不但是一個國家和社會興旺發達的標誌,甚至是其福祉所係。

默多克高瞻遠矚的第一個技巧就是:思考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