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四百多年前的曾國國君曾侯乙將一套精美的銅製編鍾埋入地下,兩千四百多年後,當人們將它從地底下發掘出來時,其神秘的光環照耀了整個世界。
編鍾為誰而造
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彙地帶的湖北省隨州市,在1977年以前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市,京廣鐵路上的火車每天都呼嘯著從它身邊飛馳而過,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然而就在1977年的秋天,這裏卻傳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隨縣郊區擂鼓墩發現大型古墓。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更加讓人欣喜若狂的消息,那就是在這座墓中發現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套最為完整的戰國編鍾。那麼為什麼這裏會出現古墓,古墓的主人是誰,他為何如此喜好編鍾呢?……曆史的謎雲難以飄散。
隨著考古發掘的進一步深入,神秘大墓的主人終於浮出了水麵,原來,此墓主人就是古曾國的國君——曾侯乙。
那麼曾侯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在位期間都做過什麼事情,為什麼人們對他在位時曾國的事情一無所知……這一連串的疑問,都隱藏在浩瀚的史籍和新出土的各種器物中,需要我們去一層一層地揭開。
曾侯乙生活在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曾(隨)國也是在這樣一個大動蕩的時代中逐步走向消亡的,曾侯乙就是這個時代具有戲劇性的一個國君。他出生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吞滅吳國後的第二十個年頭(公元前456年),曾侯乙的父親是一個懦弱無能的君主,他一味地依賴楚國的庇護,隨著楚國西進計劃的實施,曾(隨)國成為楚國第一個要吞並的小國。曾侯乙即位做國君的時候,遇到前所未有的外患,他試圖勵精圖治,但國力太弱,經過幾年的抗爭,他最終屈服,公元前420年,曾侯乙向楚國稱臣,曾(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後來的十幾年時間曾侯乙開始縱情聲色。他強納民間少女充實後宮,並聽信佞臣讒言,放逐伯勤等忠臣,國力日趨衰落。曾侯乙想讓曾國萬世永存,於是每月派人送曾國的一個美女給楚王,還四處給楚國的重臣送禮。無形中削弱了曾國的地位和實力,以至於曾侯乙死了(公元前400年)不到三年,楚國便借口曾(隨)國不朝貢,出兵滅掉了曾(隨)國。
曾侯乙的真實形象我們已經無從知道了,但傳說曾侯乙長得相貌平平,身材也不高,隻有1.61米左右。但他非常有力氣且是有名的神箭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件事情:曾侯乙一次去郊外打獵,突然遇到一隻野豬,慌亂中,他隨手從箭袋中拿出一支箭射出去,野豬應聲倒地,當隨從去搬運野豬時,才發現原來曾侯乙誤把一支稻杆當箭射出去了,可見其力氣之大。
讓人稱奇的是,這個曾侯乙還是一位酷愛音樂和樂器的國君,當時楚地音樂繁榮,曾國也不例外,上自國君,下至百姓,都擅長音樂。這就容易解釋,為何曾侯乙要將這套編鍾作為自己的陪葬了,因為他想死後也能享受陽間的一切美好音樂,可惜故人已去,餘音難求了。
揭開編鍾的神秘麵紗
1978年5月23日午飯時分,抽水機還在抽取墓穴裏的積水,工地上隻留下了不多的幾個人,負責看守抽水機的馮光生忽然看見了什麼。當積水終於排幹,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六十五個青銅的編鍾整齊地掛在木頭的鍾架上,仿佛剛剛被埋入地下。兩千多年來,它一直穩穩地站立在原地。這是世界考古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麗的珍寶。編鍾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總長度超過10米。
如此豪華的樂器陣容,讓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不禁眼前為之一亮。古代人們的樂器製造水平實在是出人意外,於是不少的疑問又隨之而來,這些樂器都是些什麼?它們沉睡在地下數千年,還能演奏出動聽的音樂嗎?現代人怎樣才能利用它們演奏出動聽的音樂來?……
吹開塵封歲月的泥土,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精美多樣的古代樂器組合。墓中的樂器,計有青銅鑄編鍾六十四件,加上楚王所贈的一件鎛鍾共六十五件;編磬三十二件,質料為石灰石、玉石等,出土時完好的隻有九件;另有由青銅或木、竹等造鼓四件(分柄鼓、扁鼓、建鼓)、瑟十二件、琴二件、笙五件、排簫二件、橫吹竹笛二件,共計八種一百二十四件。絕大部分出自中室,僅十件出自東室。編鍾、編磬皆立架懸掛,編鍾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編磬靠北壁,建鼓靠東壁,瑟、笙、簫、笛列於鍾、磬之間。
這些樂器裏尤以編鍾為尊貴,曾侯乙墓中的編鍾共有三種形態。一種為鈕鍾,它們的上部有方形鈕,故稱為鈕鍾。這種鍾有十九件,形體均較小,表麵光素,沒有花紋,隻有銘文,這種鍾均懸掛於編鍾架的最上層。第二種為甬鍾,因上部伸出有較長的甬柄,故稱為甬鍾。共有四十五件,其中三十三件懸掛於編鍾架的中層,十二件懸掛於鍾架下層。根據鍾體有枚、無枚和枚之長短,又分長枚甬鍾、短枚甬鍾和無枚甬鍾。鍾體上伸出三十六個乳釘狀長枚的,稱長枚鍾;鍾體上無枚的稱無枚鍾;鍾體上的枚呈螺旋圓泡狀,短矮,稱短枚鍾。甬鍾上的紋飾均很精致複雜,並均有銘文。第三種為鎛鍾,僅一件,即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那件。鎛鍾下部的口是平的,上部為雙龍組成複鈕。這一件鎛鍾不隻形狀與其他的鍾不相同,銘文內容也與其他的鍾不一樣,無一字涉及音樂,說明它與其他編鍾不是—套的。通過其他鍾與編鍾架的銘文(刻文)的研究還發現,這一件鑄鍾是後來加進去的。為了加進這一件鎛鍾,把這一套鍾中原來最大的一件擠掉了。即出土時掛鎛鍾處,原應是鎛鍾左邊的一件,並把原有的鍾一件一件往左挪,挪至最後一件的大鍾沒有了位置,便摘下來。這樣也就更可想象曾人對楚王所送之鎛鍾是何等重視。鎛鍾的測音也表明,它的音質純正優雅,隻是與這一套鍾不是一個基調,故不能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