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幾個陝西的農民發現了幾塊破碎的陶片,然而正是這個發現,卻把一個埋藏了千年的秘密公之於眾。兵馬俑是秦人製造的嗎?大量的原料從哪裏來?製作這樣工藝精良的陶俑,當時的秦人用的是何種先進的工具?
兵馬俑和銅車馬鑒賞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不僅容貌神態各具特色,其發式裝束、武器裝備也各不相同。
兵馬俑坑出土的陶俑,從兵種看,有步兵、車兵、騎兵等不同的類型;從職務看,有高級軍吏俑、中級和下級軍吏俑以及一般武士俑。陶俑的穿戴和兵器配備,也隨職務和兵種的不同而迥然不同。
輕裝步兵俑,俗稱袍俑。這種俑裝束輕便,不戴頭盔,身上未披掛鎧甲等防護裝備,僅著軟袍。此類俑多位於軍陣前鋒或四邊(即陣表),因其行動輕捷,便於靈活調動,可出其不意地衝擊敵軍。
重裝步兵俑,也就是身穿鎧甲步兵俑。此類俑數量最多,是當時步兵的主體,按其頭飾裝束的差異可大致分為圓髻鎧甲俑、扁髻鎧甲俑和介幘鎧甲俑三類。圓髻鎧甲俑的數量最多,共500多件。
秦俑坑除普通士兵俑外,還出土有軍吏俑。在軍吏俑中,按不同的官階,可分為高、中、低三種,官職高低的區別主要在於甲衣和冠飾的不同。高級軍吏俑,俗稱將軍俑。如2號坑步兵獨立方陣左後角的將軍俑,頭梳扁髻,著雙尾鶡冠,身穿雙重長襦,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及前後胸甲上綴有彩色纓飾,下身著長褲,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中級軍吏俑出土數量較多。身穿長襦,外披鑲彩色花邊的前胸甲,以交叉的背帶與甲衣相連。下穿長褲,足蹬翹尖履。頭梳扁髻,戴雙板長冠。低級軍吏俑頭梳扁髻,戴單板長冠,身穿長襦,外披鎧甲,鎧甲較細小,劄數多,但沒有彩色的甲緣。下身穿短褲,腿上紮行縢或縛護腿,足穿履或短靴。
除此之外,步兵俑還有持弓弩的立射、跪射俑。立射俑目前發現了127個。這種俑均為輕裝步兵俑,左足向左前斜出半步,雙足略成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後繃,左臂向左半舉,右臂橫曲胸前,頭和身體微向左轉,昂首凝視左前方。在2號兵馬俑坑東端弩兵軍陣中,還分布有160個跪射俑。跪射俑均身著鎧甲,左腿蹲屈,右腿著地,右足豎起足尖抵地,臀坐於右足跟上。上身微向左側轉,兩手在身體右側一上一下作握弓弩狀。在這種俑的附近伴出有銅鏃、銅劍鞘首及木弓遺跡。
在2號坑中,還發現了由116騎騎兵組成的騎兵長方陣,每匹馬前立有牽馬的騎兵俑一個,騎兵俑一手牽拉馬韁,一手提弓,陶馬背上塑鞍韉,頭上戴絡頭、銜、韁。2號兵馬俑坑出土的騎兵俑,上身穿窄袖長及膝部的上衣,衣襟較小,雙襟交掩於胸前。外披鎧甲,鎧甲較短,前片僅及腰際。腰束革帶,下身穿緊口長褲。足蹬靴。頭戴圓形皮帽,帽上有帶扣係於下頷,以防馬急馳時被風吹落。
1、2、3號兵馬俑坑內共有陶馬600餘匹,陶馬分為二種:即挽車之馬和騎乘之鞍馬。挽車之馬身長2米左右,剪鬃縛尾,昂首,張口作嘶鳴狀。四匹馬共挽一輛戰車。騎乘用的鞍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身塗棗紅色、黑鬃、白蹄、剪鬃辮尾。馬背上雕塑鞍韉,上綴八排粉紅色鞍釘,鞍下襯綠色韉。鞍上有扣帶環繞馬腹將鞍緊固於馬背,鞍後有鞦攀於馬臀,以防馬鞍前移。
兵馬俑坑中出土的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銅車馬上的禦手俑的製作符合人體解剖比例。1號車禦手俑高92厘米,重70.6公斤,站在1號車輿內,俑頭梯形扁髻反貼腦後,頭戴鶡冠,身穿雙層長襦,內層長襦紅色,外層長襦綠色,白領,下穿白色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腰間佩長劍和玉環,佩劍長60.8厘米。劍帶縛在絛帶上。2號車的禦手俑為坐姿,通高51厘米。與1號車禦手俑相似,但佩劍很短,隻有25.4厘米。從兩車禦手的裝束來看,車主人地位較高,級別相當於目前秦兵馬俑坑中出現的最高將領。
從兩個禦手俑的造型看,他們雙臂前伸,緊握轡繩,頭向前傾,一副全神貫注的模樣。兩隻手的食指和中指分開一道縫,正好容一條轡繩通過。他們身體勻稱,麵龐豐腴。1號車禦手嚴肅中透出一絲輕鬆。2號車禦手俑則麵帶幾分恭謹和微笑。他們頭發的發絲、眉毛和浮雕式的兩撇八字胡須都形象逼真。兩袖及腰間因束帶而產生的褶皺都用曲線來處理,將服裝質地柔軟的效果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出來。就是禦手俑的關節和指甲都精心處理。禦手俑的神態活靈活現,達到了神韻生動的藝術效果,使冰冷的青銅煥發出勃勃生機。
8匹銅馬的塑造給人一種靜中欲動的感覺,形體比例勻稱,馬的各個部位都十分精確恰當。馬的兩耳前傾,昂首嘶鳴,雙目圓睜,鼻翼微張,6顆牙齒整齊排列,反映出這8匹馬正處於精力充沛的青壯年時期。8匹馬均為剪鬃縛尾,逼真傳神。馬的肌肉豐滿,胸肌突出,顯得膘肥體壯。8匹銅馬神態各異,服馬舉頸昂首,目視前方;驂馬則頸向外側轉,蹄欲行。考古工作者曾對8匹馬進行過詳細測量,測出的數百個數據都完全合理合度,形體分明的骨突,起伏有致的肌肉和充滿力度的筋腱都塑得十分得體。細部的刻畫也準確生動。
車馬通體彩繪使用的是礦物顏料,有朱紅、粉紅、綠、粉綠、翠綠、深藍、天藍、白、黑、褐等。雖埋在地下兩千多年,仍色澤豔麗。
銅車馬彩繪多種圖案花紋,最主要的是幾何紋、雲紋及變形夔紋。車篷內側及四周箱板的內外,在白色的底色上彩繪變形夔龍、夔鳳紋,以及流雲紋和各種各樣的不規則幾何形圖象,輿底上繪著四方連續的菱花紋,輪軸上塗朱紅色。
銅車馬的彩繪綺麗多姿,輿蓋上的瘦龍紋顯得典雅高潔,車廂四周的白色流雲紋變化多樣,線條遒勁有力。色彩的豐富多變,描繪技藝的高超,說明了彩繪在戰國以來的傳統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
在青銅器上彩繪是秦的一大貢獻,標誌著秦已突破殷周時期在青銅器上鑄紋和春秋戰國時錯金銀的束縛。彩繪不僅使銅車馬富麗高貴,而且對銅器有保護作用。
“碎陶片”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1974年的春天,嚴重的旱情威脅著中國西部的八百裏秦川。一天,坐落在驪山腳下的陝西省西楊村的楊全義等6個青壯年農民在生產隊長楊培彥和副隊長楊文學的帶領下挖井抗旱,他們中的楊新滿和楊誌發無意中挖到幾片其貌不揚的陶片,正是這幾片其貌不揚的陶片揭開了一個沉寂2000多年的天大秘密,這就是世界上最宏偉、最神秘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的陪葬兵馬俑坑。但這還隻是一個開頭,隨即而來的是更多關於秦始皇陵的諸多不解之謎。
這個帶給我們不解之謎的人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名嬴政,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都城邯鄲。當時,正值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末年,社會激烈動蕩,戰亂烽火此起彼伏,各方諸侯互為攻伐,爭相稱強。他於公元前238年加冕親政後,首先消滅了秦國內部的保守勢力,然後又逐步進行了兼並六國的統一戰爭。最終於公元前221年殲滅了群雄,促成了天下歸一,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專製主義封建帝國——秦王朝。
秦朝建立後,秦王政為了表示自己的赫赫戰功和至高無上的權威,下令群臣專門討論國君的稱號。在群臣討論的基礎上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號稱“皇帝”,他自己便成為千古一尊的始皇帝。然後他又下令天子之“命”改為“製”,“令”改為“詔”,皇帝之印稱“璽”,皇帝乘坐的車為“金根車”。所有文書每逢皇帝字樣都必須另起行,抬頭頂格書寫。隨後,他還逐步推行了一係列強化皇權、鞏固統一的措施,設立三公九卿,集權中央,廢除分封製,設立郡縣製,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修馳道,車同軌,平百越,築長城。這些舉動都對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秦始皇畢竟是一個封建君主,他為了進一步推崇皇權,鞏固自己的統治,永保至高至尊的地位,並世代傳下去,親政不久,便根據秦都鹹陽宮的規格,開始設計建造自己的地下宮殿,這就是中國古代皇帝陵的首創。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座皇帝陵便由此誕生。
然而曆史卻不容這位千古一帝稍息片刻,他死後的第二年便爆發了規模龐大的農民起義,他親手建立起來的帝國也隨之灰飛煙滅。這是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交戰的各方在推翻了秦帝國後,項羽取得了霸主的地位,之後劉邦實力逐步增長,雙方展開決定各自命運的激烈廝殺,結果項羽四麵楚歌,被迫烏江自刎。在這個躁動的年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始終默默忍受著發生在它身邊的一切戰爭以及戰爭可能帶給它的一切後果。戰爭過後,關於英雄人物的神話廣為流傳,唯獨兵馬俑卻在這個時候悄悄消失於人們的印象中,它留給我們的是無數不解之謎,兵馬俑作為戰爭的見證者,它受到了戰爭的創傷嗎?如果受到了,那麼這個創傷的始作俑者又是誰?為什麼此後兵馬俑就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而後人唯有對著秦磚空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