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地下兵團能夠複活嗎——秦始皇兵馬俑(2 / 3)

要想知曉兵馬俑的一切,則必須要了解秦始皇陵,因為兵馬俑僅僅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帝親自選址建造的,並定名“麗山園”。整個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曆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十萬人9年來大規模地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曆時3年多是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曆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這個沒有竣工的秦始皇陵內城南北長1350米,東西寬585米,周長3870米,總占地麵積785900平方米。內城中部有一條東西向長330米、寬約8米的隔牆,把整個內城分成南北兩區。封土及地宮坐落在南區,封土北側有一大型建築基址,西南側有車馬坑及大型陪葬坑,西北角還發現一個甲字形大墓。北區又以隔牆分成東西兩部分。陵園的外城南北長2165米,東西寬940米,周長6210米,占地總麵積2035l00平方米。外城主要有兵馬俑坑、車馬坑、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等陪葬坑。如果包括陪葬區,秦始皇陵總占地麵積達56平方公裏,決不小於秦都鹹陽城。

兵馬俑坑到底有多大

數千年來,除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秦始皇陵高大土丘上的殘磚斷瓦、焦土黑泥以及史書中隻言片語的記載外,關於兵馬俑的其餘一切都是謎。

如果不是陝西的那幾位農民,也許我們到現在還不能一睹兵馬俑的風采。也正是這些可愛的農民,我們才真真切切地領略到了這千古一帝留給我們的稀世珍寶。那麼這幾位農民發現的兵馬俑坑到底有多大呢?後來的考古發現給了人們意想不到的答案。

從1974年開始,陸續發掘出三個兵馬俑大坑,它們成品字形排列,麵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八千餘件、戰車百乘以及實物兵器數萬件。

其中,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麵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麵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麵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

二號坑麵積約6000平方米,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軍陣分為四個部分。曲尺形的東端:四邊周廊內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間四條過洞內有160名跪射武士,為弩兵陣。曲尺形南半部,八條過洞內並排著八列戰車,每列八乘,每乘車後有2~4名車士,無徒兵,為戰車方陣。曲尺形中部:三條過洞內排三列戰車,每列六乘,車後排列有徒兵和騎兵,是車、步、騎的混合軍陣。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條過洞,每條過洞內有兩乘戰車,其後為八隊騎兵,每隊四列,為騎兵陣。二號坑的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係,集各軍兵種於一個陣列中。二號坑預計可出土各種武士俑1300餘件,戰車89乘,車馬356匹,鞍馬100餘件。

三號坑麵積520平方米,呈“凸”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坑內陶俑以夾道式排列,它是秦軍陣的指揮中心。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兵馬俑規模,至於陪葬兵馬俑到底有多大,可能隻有等進一步的考古發掘才能大白於天下。

始作俑者原來是他

當考古工作者掘開兵馬俑三個大坑的時候,除了迷一般的巨大陶俑兵陣矗立在我們麵前之外,就是有關這個俑坑的各種猜測。這不僅讓考古工作者異常興奮,也吸引了全世界人們的眼球。

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其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逼真的造型,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疑問出來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人在技術水平低下,加工工具又落後的情況下,是怎樣燒製如此多的陶俑的,而製作這些陶俑需要的陶土又是從何處取來的?這一連串的謎曾經困擾著中外考古學家。解開所有的謎團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研究人員決定從陶俑的原料產地入手。他們選取秦陵兵馬俑樣品83個,秦陵附近不同地址、不同深度的土壤樣品20個,耀州瓷胎樣品2個。然後對它們進行INAA分析,結果發現:所有樣品大致分為一、二號坑,三號坑,壚土層,壚土黃土混合層以及耀州瓷胎等五類;一、二、三號坑兵馬俑的原料並不完全相同,產地各具相對獨立性;三號坑兵馬俑原料產地很集中,一號坑相對分散一些,二號坑則更為分散;兵馬俑原料與秦陵附近的壚土層關係密切,而與該處黃土層關係稍遠,與耀州瓷胎更遠。於是研究人員推斷兵馬俑的燒製窯址應該就在秦陵附近。

至於其他謎團的解開則僅僅是個偶然,考古學家在考察兵馬俑三號坑時從一個兵俑袖口的外側意外地發現了“辛卯”兩個刻字,“辛卯”是一個紀年;而在另一次的考察中,他們又發現刻有“辛卯”兩個字的兵俑袖口處,有一塊較大的破損,且有被劃過的痕跡。他們判斷,兩次看到的“辛卯”刻字出在同一個地方。“‘辛卯’是天幹地支,是農曆年代,這裏是指公元前二百一十年。”考古學家認為,這是秦始皇駕崩之年的標記年代。據此考古學家判定秦陵兵馬俑燒製於公元前二百一十年。不久考古學家又在俑坑中發現了麻草鞋印,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秦人在夏秋季節才穿草鞋,據此推斷兵馬俑應是秦始皇駕崩後的秋天開始燒製的,燒製兵馬俑是秦始皇臨終前的聖旨。在此同時,考古學家還解析了兵馬俑的燒製工藝之謎。兵馬俑以當時的真人真馬為模特,它的規模和巧奪天工的造型藝術空前絕後,但令人困惑的是:兵馬俑那百公斤重的泥胎到底是怎麼站立起來的?從泥塑、晾幹、運送到焙燒,最終是怎麼成型的呢?考古學家根據十多年的考察提出,兵馬俑的腹中有個糠皮內模袋作為主體支撐,糠皮是當時最佳填塞物,且當時的秦人製作兵馬俑是從泥塑、晾幹、運送到焙燒一氣嗬成的,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我們不得不正視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這個事實,在佩服古人的同時,也許會有更多的謎團等著我們,那是我們誰也無法說清楚的事情了。

秦俑為何不戴頭盔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

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喜”曾經3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製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隻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用於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這隊士兵究竟是幹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鬥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必有能夫。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酒使所有的士兵隻有一種衝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似乎隻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隻能進行推測了。

秦俑何以酷似今人和千人千麵

這真是個有趣的發現!人們仔細尋找竟然發現:幾乎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容貌,都能在古老的兵馬俑當中找到“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