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說兩千年前秦朝的能工巧匠能掐會算,早早為中華後人繪製好了百變不離其宗的“臉譜”?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兵馬俑是否真的埋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相之大概,不外八格。
“國”字形。麵龐長方形,闊額寬腮,高顴骨,下巴渾厚。
“用”字形。和“國”字形近似。麵龐亦為長方形,但麵頰及下巴較國字形臉寬扁。
“田”字形。近似方形的圓形臉。
“目”字形。臉形窄長,五官較小。
“甲”字形。上寬下窄,麵形輪廓像是“甲”字形。一般稱為瓜子臉。
“申”字形。顴骨部分比較寬,臉的上下兩部比較窄狹。圓潤的額頭,豐碩的麵頰,高高的顴骨,尖長的下巴。
“由”字形。麵龐較長,窄額,寬腮,下巴肥碩。此外還有“蛋”字形臉。
這八種麵相基本涵蓋了中華兒女,特別是男性的臉部特征。這些能工巧匠很聰明,好像還懂解剖學,什麼樣的臉型都配不同特征的五官。比如“由”字形,由於麵頰和下巴肌肉豐腴,五官就顯得稍微小一些。眉毛細細的,小眼睛還眯著,鼻子和嘴都凹陷在豐滿的肌肉之中。這種兵馬俑造型充分反映了作者觀察生活深入細致的能力。
可以說,兵馬俑是偉大的造型藝術,它成功地找到了中國人臉型的特征,即便是今天,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美學價值。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共計8000多件兵馬俑中,竟然沒有兩個是完全一樣的,雖然高度統一,但是又千人千麵。
原因何在?原來,秦俑的麵容之所以找不出兩個完全雷同的麵貌,因為它不是模製,而是以模做出人頭的大型,然後再一個兩個地進行細致雕刻。在雕刻俑的五官、發型、胡須等時,作者有意識地追求各個俑長相上的差異。這樣即使是同模做出的俑頭,也隻能是相似而不是相同。寓個性於統一,才形成今天千資百態栩栩如生的藝術精品。
據研究專家介紹,兵馬俑的五官,尤其是發型和胡須,變化多端。除耳朵是模製後粘貼到麵頰兩側外,其餘都是精心雕刻而成,尤其是眼睛刻畫較精。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同的眼神表露出不同人物的內心世界。有的俑雙眼圓睜,一股怒氣衝衝的樣子;有的眯縫著眼,微微含笑;有的眉清目秀,顯得十分機敏;有的目光下視,性格顯得文靜靦腆。秦俑眼睛的眼球都是僅雕出一個微微凸麵,然後再以彩色點染,繪出白睛黑珠。
眼神往往表現一個人的氣質,氣質勇猛者,一般是睛若懸鈴;機警伶俐者,一般是細眉秀眼;大頭闊麵性格憨厚者,一般是粗眉大眼,五官粗獷。另外,表示目光前視者,眼球鼓起的凸麵位於眼瞼的中央;目光凝聚者,雙眼鼓出的凸麵內鬥;下視者,把眼球的上部與上眼皮交接處刻鏤較深;仰視者,則眼球的凸麵上懸。秦俑的眼睛絕大多數都是較厚的單眼皮,雙眼皮者為數極少,與關中秦人的實際情況基本吻合。
這一切都表明,兵馬俑的俑作者十分懂得要靠細微的細節變化,來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態。
能找到摧殘秦俑的元凶嗎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的發現帶給我們驚歎之餘,還給我們心中留下無數疑問。當我們俯視這支沉睡了兩千年的地下大軍時,驚奇地發現無數陶俑將士倒臥在泥土中,有的四肢分離,有的粉身碎骨,有的腦殼迸裂,似一場血戰剛剛在這裏發生,其淒慘之狀目不忍睹。那用夯土築成的土隔梁上,到處遍布著一塊塊、一堆堆木炭遺跡,很顯然俑坑曾遭到過大火的焚燒。麵對這文明的劫難,人們在扼腕歎息的同時,也自然要發出種種疑問:2000年前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誰是劫難的主要製造者?什麼時候製造這個慘劇的?又有怎樣的原因讓其下此毒手來摧殘這些陶俑的呢?
對於這些疑問,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項羽焚燒的俑坑,理由是項羽這位楚國貴族出身的將軍,對秦始皇以武力踏平楚地,殺死其祖父和叔父,毀滅他貴族美夢的秦國軍隊自然懷有刻骨仇恨。加之參加修建秦始皇陵的幾十萬人中的多數了解秦陵布局的基本內容且知道兵馬俑具體埋葬地點的人加入到了項羽軍中,他們迎合項羽的心理,促成了這一毀滅性慘劇的上演,這是對這些疑問的一種主流的解釋。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俑坑焚毀的真正原因是秦人的一種自焚儀式。因為商周以來就有“祭天燔柴”的自焚形式。秦民族自西向東的發展,接受了中原文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采納群臣建議“關於自稱曰朕,朕為始皇帝”。他將自己比作上天的兒子,因此在死後下葬時,被認為是天子歸天,回到他的母體中去,經過孕育再度降生人世。由於這種思想的指導與驅使,采用曆史上祭天燔柴的方式,也就成了將埋葬時的祭品,都采取火燒的一種葬儀,使這些物質都隨著主人升入天國。更有說服力的理由是1977年,在對秦陵園西側的內外城垣間發現的一座曲尺形馬廄坑進行局部清理時,發現坑的門道端底層有用細繩紋磚坯砌成的長140厘米、寬90厘米、高60厘米的引火底爐,坑道口施棚木處又留有入風空隙,坑底西部和爐的前邊有一段不長的空間,堆放著大量被燒的灰燼,這顯然是坑建成後為葬儀需要所焚毀的東西;此外陵園內還發現有被燒毀的陪葬坑。更為有趣的是,與銅車馬為一組的陪葬坑,其中一個單元焚毀得很徹底,但銅車馬所在的其他幾個單元並未焚毀。
還有一些人觀點頗顯意外,他們說:一天,某位牧童趕著羊群來到秦俑坑區域時,當年項羽軍隊所挖掘的進入俑坑的洞窟,多已被荒草和塵土掩蓋,羊群隻顧啃吃青草,並未注意腳下的地形和地貌,故而紛紛墜到一號和二號俑坑中。牧童於是打著火把進去,誰曾想卻引起了火災,兵馬俑便被燒得麵目全非。
各種各樣的解釋,傳統的也好,奇特的也好,甚至怪異的也好,它們不但沒能最終解決這個問題,反而增加了秦俑被焚燒的神秘性。看來這個秘密要想大白於天下,隻有等待那些默默矗立著的秦俑們在某一天蘇醒過來向世人陳述了吧!
兵馬俑坑中的神秘銅車馬
當人們還沉浸在對兵馬俑外貌的驚歎中時,隱藏在它身後的是一件更加駭俗的國寶,它就是伴隨了兵馬俑2000多年的銅車馬。那麼這個銅車馬有著怎樣雄偉的身姿呢?它在出土的時候是否還是完好如初呢?在兵馬俑坑中,我們一共發現了多少駕這樣的馬車呢?……
一連串的疑問都集中在了銅車馬身上,那麼就讓我們一層一層地剝離銅車馬的神秘麵紗吧!
秦陵銅車馬位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的秦始皇陵陪葬坑內。試掘工作從1980年11月開始,至12月田野工作結束。銅車馬坑試掘區東西長11.8米,南北寬3.1米,坑的東、西、北三麵築有夯土二層台,兩乘銅車馬一前一後麵西置於一長方盒狀的木槨內。兩乘銅車馬出土時均已被壓碎,一號車破碎成1325片,二號車破碎成1685片。
銅車馬出土時,破碎嚴重。為了便於更細致地清理和在清理過程中反複的觀察研究,為修複工作提出詳細的科學資料,同時也為了確保文物安全,考古人員決定將兩乘銅車馬在不改變出土現狀的情況下,全部移入室內進行清理修複。遷移的方法為:采用壓力切離法,將帶刀的鋼板水平壓入文物底部的土層,待切離土層後,分別整體包裝起吊。
當銅車馬矗立在我們麵前的時候,又激起了我們更多的好奇心,因為我們還想知道:這些銅車馬的結構如何?建造它們的材料都是什麼?秦人又是如何建造它們的呢?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所有的輝煌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製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麵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麼大而薄、均勻呈穹隆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