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看到一件完整的玉衣時,心中便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些金縷玉衣是在人們死前就做好了,還是死後再做的?
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純屬巧合,正在發掘中的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即許多玉片背後有一些墨汁書寫的數字。經過進一步考證,最終找到了數字背後的真相。原來玉衣在製作時,首先使用的是木製的人體模型,先在人體模型上畫出縱橫的線條,把人體分割成大小形狀不一樣的一個個區間,每一個區間就是玉衣上的一塊玉片,然後根據人體部位的不同,來決定玉片的大小和形狀,然後在玉片的背後,逐格編號。人們看到的玉片背後用墨汁書寫的數字,就是編號時用的。最後按照身體不同的部位,用金絲編綴成衣。可見,金縷玉衣都是在這些帝王生前就開始製作的,也許為了能夠享受到這些奢侈的服飾,他們不再忌諱什麼生與死的問題了。
我們以滿城漢墓劉勝身上的金縷玉衣來說明這種陪葬品製作之精良。劉勝的這件金縷玉衣所用玉片的大小和形狀是按照人體各部分的不同形狀而設計的,其中絕大多數是長方形和方形的,也有少數是三角形、梯形和多邊形的。玉片各角穿孔,用黃金製成的絲縷加工編綴。玉衣分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部分。玉衣全長近兩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重約1100克。玉衣分頭部、上衣、褲、手套和足五個部分,每部分又由若幹部件構成。例如,頭部由臉蓋和頭罩組成,上衣由前片、後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由左、右褲筒組成,等等。各個部件合攏起來組成玉衣的整體,其外貌和人的體形相似。在玉衣的頭部內還有眼蓋、鼻塞、耳塞和口塞。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門塞,這些都是用玉製成的。在玉衣內還發現玉璧18塊,以及飯含等物。它是我國曆史上首次發現完整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中玉片質地探密
當我們了解了金縷玉衣如此複雜的製作工藝後,不禁要問:金縷玉衣需要如此多的玉片,這些玉片所需的玉石量自然也不少,那麼,這些玉石屬於哪一類別,它們的品質如何?
中國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玉被推崇到至高無上的地位而用量大增。那麼自古以來人們最為推崇的玉石類型是什麼呢?
經過考證,現在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在長達4000多年的時間裏,岫玉一直是曆代宮廷和王室用玉的主要來源。
其中最為特別的岫玉珍品便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兩件屬夏家店文化出土玉器,一件為碧玉螭佩(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一件為青玉烏獸紋柄形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它們都是由岫玉製成的。作品造型之典雅,做工之精細,在現有的戰國前玉器中從來沒有見過。可見,岫玉一直是玉中上品,而為統治者首選。
殷商古玉,多出土於殷墟,其中以婦好墓玉器為代表。婦好墓墓主婦好,是殷王武丁64個妃子之一,是最受武丁寵愛的一個,死後受到厚葬,其殉葬玉器雖然經過盜掘,但仍出土了750多件,充分說明,殷商時期,岫玉已和中原地區有了交流,成為王室用玉。
1968年,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兩套金縷玉衣,以及隨後出土的一批漢代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所用的都是岫玉,這表明漢代皇室已經廣泛地使用岫玉,且加工工藝非常成熟。
作為金縷玉衣上玉片的主要玉石類型的岫玉,對於大多數人都很神秘,那麼這個岫玉是什麼玉石呢?它具有哪些特殊的品性,以至於古人如此推崇它呢?它主要產自哪裏,漢代皇帝和諸侯王為何又能得到如此大量的岫玉呢?
原來,岫玉實質上是指蛇紋石礦物含量85%以上,色澤鮮豔、致密光潤的微細纖維狀蛇紋石礦物集合體。
岫玉的礦物成分是層狀結構的含水鎂矽酸鹽礦物,屬單斜晶係。顏色有淺綠、翠綠、黑綠、白、黃、淡黃、灰、粉紅等色,是因其中含鐵、錳、鋁、鎳、鈷、鉻等金屬元素的緣故。韌性不如軟玉好。含鎳時在長波紫外線照射下有較弱的淺白色熒光。
岫玉是常見的玉石原料,世界各地均有產出。主要產地有朝鮮、中國、美國、新西蘭、印度、英國等國家。中國的岫玉產地多、產量大、玉質較好。
正是因為岫玉的這種量大質優的特點,才使得古人鍾情於此種玉石,那麼古人從何時開始使用岫玉的呢?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金縷玉衣一共用了多少岫玉片呢?
岫玉是中國先民開發、應用最早的一種玉料,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曆史。浙江餘杭河姆渡文化遺址中,有用岫玉製成的玉斧、玉鏟和玉刀等玉器。河北滿城西漢墓中出土的兩件金縷玉衣分別用2498塊和2160塊玉片用金絲穿綴而成,大部分玉片是岫玉雕製的。從古至今,中國人民一直把岫玉製品當做重要的禮器、儀仗器、佩飾、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岫玉的現代產品更是琳琅滿目,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金縷玉衣中玉片產自何方
漢代如此多的金縷玉衣,難道所用的岫玉都產自同一地方嗎?如果不是產自同一地方,那麼它們又分別來自哪裏呢?如此多的問題,可能讓很多人無從下手,但隻要我們順著曆史的脈絡而上,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於岫玉的產地非常廣闊,這讓我們尋找漢代出土的一批金縷玉衣所用玉片的產地頗費周折,然而,當我們了解了中華文化與新疆和田玉的關係後,謎底也就逐漸地浮出水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