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包括滿城漢墓、徐州獅子山漢墓等一係列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所用的岫玉,大多產自遙遠的新疆和田地區。如此一個結論,會讓所有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會質問,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肯定沒有現在這樣快捷的交通工具,要想將這麼大量的玉石運到中原腹地,其難度可想而知。可是,質問歸質問,當我們深入了解其中的奧秘後,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這些岫玉是如何從遙遠的新疆走進中原腹地的。
新疆和田玉是中國玉文化主要的載體,大約在夏、商、周時期就輸入中原地區,影響著中國玉文化的建立和發展。
早商二裏頭文化遺址出土一件玉柄形器,明顯是用新疆和田白玉製成,商殷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中有一部分是新疆和田玉,其中玉怪鳥飾、玉羊首飾等多件是由新疆和田白玉製成。從商代出土玉器中.我們看到新疆和田玉已經開發、生產並應用於商代玉文化各個領域,影響著中國玉文化體係的建立。
然而,中國玉文化體係中所有玉器玉料的來源,並不是一種。同時,在各時間段應用的玉料也有所不同。新疆和田玉來到中原可能比商代還要早,但要從出土玉器中給以證明,還有待今後的發掘和對發掘出的商以前玉器玉料作科學的分析鑒定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到了戰國、秦、漢時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出土的新疆和田玉玉器明顯增多起來,質量高起來,分布廣起來,可見新疆和田玉已經大批量來到中原地區,並逐漸形成玉文化載體的主要代表玉料。
戰國早期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56節48厘米活環插榫佩飾、玉帶鉤、玉四節佩飾、玉獸麵紋琮,故宮博物院藏玉舞人紐印、玉合璧、玉燈,中國曆史博物館藏玉人騎獸佩,都是由新疆優質青白玉或白玉製成。其他墓葬中出土的青玉、碧玉、墨玉璧、璜、佩等玉器中也多見新疆優質玉料的品質特色,可識別出這些玉器料源出自新疆。
漢代墓葬出土玉器非常多,概括了從西漢初期到東漢時期約400年的玉器概況,從出土的玉器料質看,優質新疆和田玉已成為主要料源。
1968年陝西省鹹陽市韓家灣狼家溝出土了白玉皇後之璽,約為2.35厘米見方體,上有螭虎紐。此璽出在漢高祖劉邦和呂後的長陵附近。推測是呂後的玉璽,用白玉製作代表皇權的印璽得到了證明。自秦始皇製玉璽以來,曆代帝王都喜用白玉製璽。
漢代出土的金縷玉衣玉片,雖然有遼寧產的透閃石玉,但大部分料源都產自新疆,可見在漢代新疆和田玉已源源流入中原。
中華民族崇尚玉,有很長的選玉曆史,到了戰國、秦、漢代明顯把新疆和田玉推為最典範的優質玉料,這是中華民族對玉認識的成熟。《史記·大宛列傳》記載說和田附近的山上盛產玉石。自張騫出使西域以來,新疆和闐玉源源流入中原,成為中國玉料的主要來源。對比秦漢以前出土玉器的玉質、玉色質量以及沁色程度,能很清楚地判斷出新疆和田玉與其他玉質量的差別。
勿庸置疑,滿城漢墓等諸多漢代大墓出土的金縷玉衣均來源於新疆和田地區。
錯金博山爐的神奇光環
伴隨金縷玉衣身旁的有一件神奇寶貝,是現在的人們從未看過的,它便是錯金博山爐。為何說它是寶貝呢?因為這是國內目前首次出土的西漢時期的傑出作品,其製作工藝之精湛是舉世罕見的。
說到這裏,大家肯定急切地想知道什麼叫博山爐?其實博山爐是一種熏爐,也就是香爐,是古代豪門貴族的奢侈用品。使用時把香料放在爐中點燃,香煙通過爐蓋的許多小孔,嫋嫋上升,彌漫房中。爐蓋高而尖,往往鑄成山巒重疊的形狀,以象征海中仙山的“博山”,所以叫做“博山爐”。它含有當時王侯向往仙境的一種思想,他們認為人如果長期處於這種香煙中,死後就可以去往蓬萊仙境成仙。
劉勝陵墓中出土的這件錯金博山爐則是精品中的精品,它高達26厘米,通體用金絲錯出流暢、精致的紋飾,所用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毫發。爐座鑄出透雕的紋樣,做三條蚊龍騰出波濤翻滾的海麵狀,龍的頭托住爐盤。爐盤上的錯金花紋,猶如隨風飄蕩的流雲。整個爐蓋和爐盤上部鑄出“博山”,山勢峻峭,峰迴巒轉,層層起伏。爐蓋上的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蹲坐在巒峰高處或騎在獸背上嬉笑玩耍,獵人們出現在山間,有的肩負弓弩,有的正在追捕逃竄的野豬,工匠們巧奪神功,維妙維肖地塑造出一幅秀麗的自然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麵。由於在人物、動物、樹木、山峰上用金絲錯出細部,起到了進一步的刻畫和渲染的作用,使塑造出來的景色更顯得生機盎然。它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鑄造方麵的高超技藝,也說明了精工細作方麵的卓越成就。
博山爐既然如此神奇,它又是誰創造出來的呢,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是這樣被賦予了神奇的含義嗎?有一種比較權威的說法是:西周鎬京有一位巧匠名叫博恪,他擅長製作各種裝飾品,其產品華麗美觀。他曾製作出“七輪扇”,這種器物由一人運轉它,它的扇頁不斷翻轉,就能使滿屋生風。在他80歲的時候他發明了一種可以放置在被褥間的香爐,內設機關,任你怎樣翻轉,而爐內盛放香料的部分卻能始終保持平穩。在此基礎上他製作出最原始的“博山香爐”,上麵透雕出很多怪獸,都很自然生動。可惜的是,除了文獻偶有記載這類事情外,我們已經無從複製出來這些珍品。但是,博恪的名字和他的業績卻一直為人們所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