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天馬逮烏”還是“馬踏飛燕”——銅奔馬(1 / 3)

銅奔馬究竟是一匹什麼樣的馬,兩千年前的這個完美的造型為什麼不是出現在文化昌盛的中原,而偏偏出現在了偏遠的涼州古城——武威呢?

銅奔馬鑒賞與去向

銅奔馬,又名“天馬”、“馬踏飛燕”、“馬超龍雀”,出土於甘肅武威雷台,是中國旅遊標誌。

雷台是一處高8.5米,南北長l06米,東西寬60米的長方形夯築土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築的雷祖觀,故名。台上現存建築有三星殿、雷祖殿、北鬥七星殿、南鬥六星殿、過殿、東西陪殿、廊房等。

1969年,當地農民在挖戰備地道時,在雷台下發現了銅奔馬,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它昂頭嘶鳴,三足騰空,右後蹄踏著一飛鳥。馬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慧星一般的尾部。既表達了奔馬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麵積,保證了奔馬的穩定。它體型矯健,神勢若飛,藝術造型優美,合乎力學平衡原理,且給人以騰雲淩霧、一躍千裏之感。

銅奔馬出土後一直珍藏在甘肅武威博物館內,自1973年以來,我國先後在美、英、法、日本、瑞典、墨西哥、奧地利、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和香港地區展出的出土文物,都以銅奔馬為代表,一時出現了“四海盛讚銅奔馬”的盛況。

現在。銅奔馬已被定為中國旅遊標誌、甘肅武威市城標。

發現純屬巧合嗎

銅奔馬的發現純屬偶然。1969年9月20日,甘肅省原武威縣新鮮公社新鮮大隊的農民們按照上級的統一安排——挖地道。不知道為什麼,這條地道一定要從一個叫“雷台”的古跡下麵通過,於是,當地道真的挖到雷台下麵的時候,讓所有在場農民始料不及的事情發生了,原來,他們發現了一座馬形的東西,這就是聞名於世的銅奔馬。

安放銅奔馬的是一座磚結構的古墓,墓道很深,空間很大。一陣陣寒氣從古墓的深處透出,當時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聽到對方的心跳。但是,他們終於看清了,古墓中擺放著很多一尺多高的車馬,於是,有人顫顫地伸出手去,把一匹假馬拿了起來……

這些農民發現的這個銅奔馬是什麼形狀的呢?其中又有怎樣驚人的特征呢?讓我們細細說來吧!銅奔馬一足踏鳥背,另外三條腿都騰躍在空中。令人吃驚的是它同一側的兩條腿同時向一個方向騰起,通俗地說就是“順拐”,這在一般馬的奔跑中是看不到的。這種姿態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叫“對側步”。據說,在現代賽馬場上,仍然有一些馬能跑出對側步,可惜我們沒有見到。但是,我們可以在野生動物那裏,欣賞到對側步的風采。

銅奔馬一經出土,就得到各方關注和重視,儼然將它當做國寶級的文物看待。從1973年到2002年,我國已先後發行了四枚以銅奔馬為圖案的郵票。另外,1983年,國家旅遊局把銅奔馬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90年,銅奔馬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與全國人民見麵;2000年,銅奔馬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和中學曆史課本;2001年,在全國高考中,銅奔馬作為高考作文題與幾百萬莘莘學子見麵。

銅奔馬主人之謎

在銅奔馬出土的20年間,人們對其設計製造者,莫衷一是,一直不能認定。直到1989年,甘肅武威的兩位青年文物考古工作者董洪、白明,經過實地考察和深入研究,終於找到了銅奔馬的主人。那麼銅奔馬的主人到底是誰呢?他為何如此神秘?

董洪、白明首先實地考察,發現出土的銅奔馬上有銘文記載著墓主人姓“張”,曾任太守之職。然後考查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一個關鍵的證據:東漢時,太守為二千石官爵。據《後漢書》記載:“中二千石歿後,賜墓葬鋪地錢二萬。”而墓主人張某的鋪地錢卻有28000枚。再加上剛出土時混亂中流失的,就有二萬枚以上。顯然墓主人的官爵大於太守,應為侯王之爵。他們進一步查閱清人張澍所著《涼州府誌備考》,其中所記東漢時期在涼州任職的唯一“候”兼太守就是張江。他被封為南陽析候——“析”即析縣,今西峽縣的古代名稱。他們另據銅奔馬銘文及《通誌》所載,知道張江當時為“左騎千人”兼張掖長。涼州自古為軍事要塞,西羌人攻打涼州,須經張江戊守的張掖峽口。他因奮勇抗敵,保疆有功,被封為“破羌將軍”——這與墓穴出土的銀印“破羌將軍”相吻合。

張江原籍不在析縣,僅憑他被封為南陽析侯,就斷定其為南陽析縣人,證據尚不充分,也難自圓其說。他們又查閱大量資料,從《後漢書》中發現一段記載:“析象,字伯式,廣漢人也,其先張江者,封析侯。”該文末,對張江有一條注釋是:“張江為武威太守,因軍功,封南陽析侯,因氏焉。”這兩處記載,不僅證明了兩位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完全準確;而且“因氏焉”三字,確鑿無誤地說明:張江因為被封為析侯,於是把析縣作為他的家鄉裏籍,子孫後代在此繁衍不絕。他的後人——析象,字伯式,幹脆以“析”為姓,連其先的“張”也不帶,更為準確地說明,張江——馬踏飛燕的創製者是今南陽市西峽人。

前文說,國寶銅奔馬是從張江墓中出土的,而墓主的隨葬品,未必就可以說是他製作的。關於這一層,兩位青年考古者有比較明確的論述。

公元60年左右,在青海一帶的羌族人大肆虜掠河西郡縣,漢明帝劉莊害怕了,迅速起用大名鼎鼎的“南陽析侯”張江,於更始元年(公元23年)領兵數千守備武關外圍。漢明帝對張江寄予很高的期望,拜“破羌將軍”和武威郡太守,並兼“右騎千人官”及張掖(今武威市張義堡一帶)長。果然,他不負眾望,一舉將侵略者趕回了青海老家。漢明帝聞報大喜,詔令嘉獎賞賜,武威郡治所內大宴慶賀。

席間,太守張江取出一件鎦金錯銀樽讓賓客們觀賞,這製作精美的樽為折唇,碗身平底三蹄足,腹兩側鑲嵌有紅、綠寶石,朱紅塗口的獸麵銜環鋪首。蓋頂有握環,以四靈紋裝飾的四蒂做烘托,蓋表裝飾瑞獸、雲紋,蓋內中為盤龍,四周裝飾奇禽異獸,間隔處飾有流雲的花紋。樽表鎦金施以線刻,腹上為流雲,下為水波,流雲中有四獸之紋飾。樽內也鎦金,線刻為紋,間隔中錯銀,內腹底為盤龍,內壁也有奇禽獸七組,間隔中用忍冬、纏枝、流雲等構成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