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學者都指出,此“鳥”應該是馬王堆帛書《相馬經》中“逮烏鴉”之“鴉”。此說相對於前麵三種說法,是最好的,但奔馬為什麼會踏在“烏”背上?
要解決奔馬銅雕之定名,關鍵是要弄清銅奔馬所踏之“鳥”是一種什麼“鳥”?否則,奔馬銅雕之定名便無從談起。通過近年的思考,很多學者認為銅奔馬所踏之“鳥”實為“烏”,即“烏鴉”,但它代表的不是現實生活中的“烏鴉”,而是神話傳說中的“烏鴉”,即“太陽”。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用“烏”表示太陽可謂屢見不鮮。《山海經·大荒東經》:“湯穀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山海經·海內經》說:“羿仰射十日,中其九烏,皆死,墮羽翼。”《淮南子·精神訓》也有這樣的記載:“日中有駿烏”。以上神話傳說證明:“烏”是太陽的載體,故“烏”也就成了太陽的代稱。“烏”為什麼會成為太陽的代稱呢?這與古人對天象的觀察有密切關係。漢代張衡在《論憲》裏這樣說:“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烏,象烏而有三趾。”這裏所說的“烏”,又稱“三趾烏”,實際是指太陽中的黑子。由此可見,漢代人已經觀察到太陽中的黑子,但又做不出進一步的科學解釋,故而將黑子稱為“烏”,由此引出一係列的神話和傳說。
“烏”可表示太陽,但武威雷台銅奔馬足下之“鳥”是否就是“烏”呢?這還須考證。1992年6月,被稱為“千古之謎”的浙江龍遊石窟被發現,並轟動中外。在龍遊石窟1號洞的西壁上,有一長約1500厘米、寬約50厘米的石刻浮雕。浮雕正中上方是一匹奔馳的駿馬;左下方是一隻鳥;右上方是一個半圓,半圓內有“月”字,說明此“半圓”代表的是“月亮”;以“月亮”為基點,與之相對應的左下方之“鳥”應是“烏”,代表的是“太陽”。日月相對,與神話傳說吻合;駿馬在日、月間奔馳,自然是“天馬”;右下方有一條魚,魚生活於水中,地上有水,所以魚代表大地。由此推斷,此浮雕中的四物分別代表天地日月,這幅浮雕圖也就是地地道道的“天馬行空”圖。
在龍遊石窟“天馬行空”圖中,“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著“烏鴉”。而武威雷台之銅奔馬,馬之右後蹄正好踏在“烏”背上,表示已經超越或者逮住了“烏鴉”。兩者之間的構思和寓意基本相同。由龍遊石窟“天馬行空”圖可證,武威雷台奔馬銅雕應是“天馬逮烏”,而非“馬踏飛燕”、“馬踏飛鳥”或“神馬蹄踏龍雀”。
“天馬逮烏”之“逮”有兩種涵義:一為“及、到”,如《左傳·哀公六年》有“逮夜至於齊”,其意為“到夜至於齊”。二為“逮捕”,如《漢書·王莽傳下》有“逮治黨羽”,其意為“逮捕懲治黨羽”。根據武威雷台“天馬”之雕像,此“逮”無論作哪種解釋都可以。若為前者,則表示“天馬”趕上了“烏”;若為後者,則表示“天馬”逮住了“烏”。不管作哪種解釋,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即“天馬”的速度必須超過“烏鴉”的速度;否則,無論是趕上或是逮住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天馬”必然是奔跑速度極快的神馬。馬王堆帛書《相馬經》中有“逮烏鴉”,此“逮烏鴉”就是奔跑速度極快的“千裏馬”,此馬名之產生,實源於天上的“天馬”,是用天上的“天馬”比喻人間的“千裏馬”,天上人間所指同一件事。因此,將武威雷台奔馬銅雕定名為“天馬逮烏”,與古人的傳說記載就非常吻合了。
拿什麼來平衡銅奔馬
“銅奔馬”造型奇特絕妙,古代世界的藝術大師是如何讓它保持平衡呢?原來製造者有意使馬的頭和頸往後收縮,讓重心盡量後移,同時使踏燕的後蹄盡量前伸,讓馬的支撐點和重心正好在一條垂直線上,再加上前後伸出的兩條腿和揚起的尾巴,使這匹馬在整體上保持平衡,造型更加優美。從這匹銅奔馬的身上,足見我國古代藝術家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超群的創造才能,也足見我國古代領先於世界的鑄造水平。強健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後腿卻輕盈地踏在一隻正在飛奔著的龍雀身上,因而獲得了“飛馬奔雀”的美稱。
銅奔馬不僅造型優美,而且獨具匠心地使支撐馬身全部重量的後腿放在一隻飛鳥身上,其它三腿騰空,既表達了“風馳電掣”的速度超過飛鳥,又巧妙地利用飛鳥的軀體,擴大了著地的麵積,保證了奔馬的平衡,表現了豐富的浪漫主義色彩,從而賦予作品深刻、神奇的意義。略讀《周易》的人都知道,太極八卦有“乾坤定位”之理!譯成現代物理術語即“重心平衡”,無數個太極圖(圓)集合成一個太極球(原始集合概念),所以張江用黃膠泥製成一個標準的球體,而後用西漢武帝時期《周髀算經》中出現的“勾股定理”,經過精密計算進行雕刻,曬幹後套出模型大功告成!古代藝術家的這一傑作,不僅神態生動,製作精美,想象豐富,而且藝術造型合乎力學平衡原理,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創造力,並使它憑借著非凡的藝術魅力享譽世界,馳名中外!
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冶鐵的“水力鼓風機”,這項來自張江封地的先進技術在冶煉中大顯身手,提高爐內溫度,增加了銅的純度。當時鹽鐵業國營,張江在青銅鑄造作坊中隻監造了兩尊“飛馬奔雀”的藝術精品,他深知“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中國古代思想史大致可分為“秦漢儒學”、“讖緯神論”、“魏晉玄學”、“宋明理學”等幾個階段,而張江所處的東漢初期正是“圖緯時代”,《周易》是華夏民族優秀文化的源泉,離開它就不能解開中國古代輝煌科技成果的奧秘!張江的銅奔馬上承伏波將軍馬援的“相馬式——銅馬法”,下啟傑出科學家張衡創造“地動儀”和“渾天儀”,在中國古代科技史和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