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宋代風俗寫真絕品——《清明上河圖》(1 / 3)

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館舉辦了為期36天的《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有一幅畫觀眾要排四、五個小時的隊才能欣賞到它。什麼樣的畫卷如此吸引人呢?在它的身上都有著哪些吸引人們眼球和思緒的故事和秘密呢?

解讀《清明上河圖》的機關

《清明上河圖》的故事發生在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北宋末年的一個清明節。這一天,開封城內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人們各行其事,一派平和景象。但是,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個人顯得格外紮眼,他肩沒挑擔、手沒提籃,不像買賣人;他行路悠閑,左顧右盼,又不像趕路人,那麼,他到底是誰呢?

他叫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為宮廷畫家。少年時到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遊學,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自成一家。張擇端出行的目的不是休閑遊玩,而是深入街巷觀察了解民俗民情,為繪畫創作作準備。

張擇端心中有一個構想,那就是用手中的筆畫下都城的繁華。為此,他朝著這個目標辛勤工作,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年努力,張擇端終於創作完成了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畫被送進皇宮裏,擺放在宋徽宗的龍書案上。畫被慢慢展開了,在場的人發出一陣陣由衷的讚歎。

這些人為什麼會發出由衷的讚歎聲呢?這副畫中都畫了哪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場景呢?

原來這副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以全景式的構圖,細膩的筆法,真實地記錄了宋徽宗宣和年間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間汴梁繁華熱鬧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東角門裏市區清明時節的風光。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麵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裏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杆,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裏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該船過橋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裏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麵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紮“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坐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一切都繪聲繪色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宋徽宗對《清明上河圖》也愛不釋手,大加讚揚,他提起筆,用他那剛勁有力的“瘦金體”,在畫的卷首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還蓋上他那枚特製的雙龍小印,從而使這幅畫身價倍增,宋徽宗也就成為這幅傳世傑作的第一位收藏者。

張擇端的身世之謎

對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千百年來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南宋人;還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

認為張擇端為南宋人的專家,主要是根據明晚期書畫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對《清明上河圖》的推測:“南宋時追摹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記載:“《清明上河圖》乃南宋人追憶故京繁盛也。”

認為張擇端是金代人觀點的專家,是根據《清明上河圖》最早的題跋出自金代人之手,並且兩宋畫院均不見張擇端著錄。

然而,更多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考證,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後麵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中注明了張擇端的身份為“翰林”,並且進一步指出,張擇端遊學於京師,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張著的題跋是關於張擇端身世最早的記載,也是唯一的記載。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經無法考證,向氏所著《評論圖畫記》一書也不曾見於著錄,這給專家學者的研究和考證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但是根據最早的金代張著題跋,張擇端是北宋人的觀點最具說服力。

至今,開封民間還流傳著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的故事。

開封的相國寺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時期,相國寺發展到鼎盛時期,占地540畝,僧院64座,殿閣雄偉、花木蔥蘢,因此被譽為“金碧輝映、雲霞失容”。偌大的相國寺雕梁畫棟需要大量的畫師為之服務。

傳說當年在北宋東京的相國寺裏,住著一些靠給寺院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個青年畫師,就是來自山東諸城的張擇端。張擇端住在相國寺的香積廚裏,潛心作畫。一天宋徽宗趙佶在皇家衛隊的護衛下,聲勢浩蕩地駕臨相國寺降香,宋徽宗趙佶聽說相國寺裏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畫師,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況。宋徽宗趙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歡繪畫,並且都是繪畫的高手。宋徽宗趙佶命宰相蔡京將張擇端召進翰林圖畫院,親自命題讓張擇端繪畫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

張擇端被召進了宮中翰林圖畫院,但是他提出請求不能將自己關在皇宮裏麵作畫,而是要在安靜的農舍中作畫。宋徽宗趙佶同意了張擇端的請求,命宰相蔡京為張擇端在北宋東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處安靜的農舍,從此張擇端披星戴月潛心作畫。誰能想到,這樣一幅北宋東京的繁華盛景,竟是在東京都城郊外的偏僻農舍裏創作完成的。

當宰相蔡京將張擇端繪畫的長卷呈給宋徽宗趙佶看時,宋徽宗趙佶見了張擇端的繪畫大喜過望。從此,《清明上河圖》被宋徽宗趙佶收入皇宮內府。

北宋滅亡後,宋徽宗趙佶和兒子宋欽宗趙桓被金人俘虜到北方,藏於北宋內府的《清明上河圖》及六千件藝術品也被金兵掠獲。宋徽宗趙佶的第十一個兒子宋高宗趙構杭州稱帝。張擇端為了讓宋高宗趙構不忘國仇家恨,堅決抗金,他閉門謝客,嘔心瀝血,又繪製出一幅《清明上河圖》長卷,獻給宋高宗趙構。宋高宗趙構與父親宋徽宗趙佶不同,他對畫根本不感興趣,並將畫退了回來。張擇端展開長卷,心緒難平,他一氣之下,將自己嘔心瀝血繪製的《清明上河圖》長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時搶出一半。沉痛的打擊下,不久張擇端憂鬱而死。張擇端兩次獻《清明上河圖》的故事是否真實無法考證,但是傳說中,張擇端卻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畫家。

“清明”與“上河”是何意思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如此巨製一定是有寓意。那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與“上河”是什麼含義呢?

研究《清明上河圖》的專家學者通過對“清明”的考證得出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它是“清明節之意”;第二種認為它是“清明坊之意”;第三種則認為它是“清明盛世之意”。

持“清明節”觀點的專家學者,有已故文物鑒定專家鄭振鐸先生和書畫鑒定專家徐邦達先生等。鄭振鐸先生甚至指出就是清明節這一天。

持“清明坊”觀點的專家學者,是已故河南開封中學的孔憲易先生。1981年,孔憲易先生在《美術雜誌》上發表了《清明上河圖——質疑》的文章。孔憲易先生在文章中通過對木炭,石滾子、扇子、西瓜、服飾等考證研究,認為是畫的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持“清明盛世”觀點的專家學者,有著名鑒定專家史樹青先生,史樹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河南大學曆史係教授周寶珠先生,用幾十年的時間對《清明上河圖》進行細致地考證。他在《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一書中,對孔憲易先生的秋景之說持否定態度。其中對扇子的考證叫人折服。《清明上河圖》中出現的扇子有十多處,這是孔憲易先生產生秋景說法的原因之一。周寶珠教授考證認為,扇子的主要功能的確是用來拂暑驅蠅,但是在北宋這個時期還另有它用。扇子除有題詩作畫、買賣饋贈之用外,還有“便麵”之用。“便麵”這一風俗由來已久。書生文人、達官顯貴、庶民布衣在街上碰到熟人不願寒暄,就以扇子障麵,對方心神領會並不責怪,反而認為是禮貌之舉。故曰:“以扇遮麵,則其兩便。”由此看來“便麵”習俗是不受季節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