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宋代風俗寫真絕品——《清明上河圖》(2 / 3)

周寶珠教授對“政治清明”一說讚賞有嘉,並進一步證明了這種可能性。北宋長期實施的“偃武修文”的國策,國家經濟趨於繁榮,出現了唐朝時期之後的又一個太平盛世。這一時期的文人官宦,為了仕途騰達,大肆歌頌當朝皇帝的政治清明;宋徽宗時期宰相蔡京為取悅宋徽宗趙佶,曾倡導“豐享豫大”。旨在蠱惑人心,形容天下富足,太平安樂的景象。《清明上河圖》中展現出的磅礴氣勢和繁盛景象,最能代表宋徽宗趙佶“偃武修文”的治國思想。如果稱太平盛世未免太露骨,因此“清明上河圖”這五字一語雙關,弦外有音。但是《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正在乞討的乞丐,官衙門口坐著的懶散的士兵,以及大街上跑著的豬等,這些景象卻似乎與太平盛世相違背。

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有著諸多的解釋與爭論。那麼《清明上河圖》中的“上河”又是指什麼含義呢?長期以來一些專家學者對“上河”二字的含義也有諸多解釋。關於“上河”的含義主要有幾種觀點: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指“河的上遊”;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上墳之意”;還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趕集上街之意”。

根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東去泗州入淮,運東南之糧。根據這段文字,由西北向東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專家學者認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根據《清明上河圖》明代李東陽的題跋記載:“上河者雲,蓋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塚然,故其如此也。”這就是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墳”一說的重要依據。然而,還有專家學者提出了不同觀點,認為“上河”不能作為動詞解釋,而應該作為專用名詞解釋,如果按名詞解釋“上河”應該是指禦河。也有學者提出疑義,雖然《清明上河圖》中展現了磅礴氣勢的繁盛景象,但是,《清明上河圖》中也描繪了乞討的乞丐,街上跑著的豬,官衙門口坐著的懶散的士兵,這些與太平盛世相悖的另一番景象又該如何解釋?

《清明上河圖》的“四進四出”

公元1126年,金兵大舉進犯中原,一路上攻城掠地,勢如破竹,很快就占領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清明上河圖》被金兵掠走,流落到了北方。這就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北宋滅亡後,《清明上河圖》第一次離開了皇宮,流落到民間。它流落到了誰的手裏?此後又有怎樣的遭遇呢?它還能完好無損嗎?

北宋滅亡後,《清明上河圖》在民間顛沛流離了一個多世紀,後來它又一次進入了皇宮。它是怎麼進入皇宮的呢?

公元12世紀末,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族部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攻占金朝和南宋的大片土地,元朝人將大量的珍貴書籍和字畫收入皇宮,《清明上河圖》當然也包括在內。《清明上河圖》第二次進入了皇宮。

《清明上河圖》雖然被收入了皇宮,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員並沒有認識到《清明上河圖》的寶貴價值,它被長時間遺棄在庫房裏,無人問津。

有一天,元朝內務府的一名裝裱匠在書庫裏發現了《清明上河圖》,裝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聽說過這幅寶畫,沒想到在書畫堆裏意外地發現了它。從見到寶畫的那一刻起,裝裱匠就開始琢磨怎麼才能把畫偷出去。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一個掉包計,裝裱匠用一個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換了出來,然後把原作《清明上河圖》以高價賣掉了,發了一筆大財。

就這樣,《清明上河圖》第二次被弄出了皇宮,流落到了民間。

那麼這次流落到民間後,該畫輾轉到了哪些人的手裏呢?這些人又是如何對待這副名畫的?

原來,《清明上河圖》流落民間後,曾經被元朝人楊準、明朝人李東陽等人收藏。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明朝後期,這時有一位奸臣名叫嚴嵩,他想把天下的珍奇財寶都搜刮到自己府裏,《清明上河圖》自然就成了他追尋的目標。他派出爪牙四處打探《清明上河圖》的下落。最終打探到了,並利用權勢把寶畫弄到了手。

嚴嵩把真跡《清明上河圖》弄到手後不久,就被禦史鄒應龍等人彈劾,官場失勢,被罷官為民,嚴府家產被抄,《清明上河圖》由此進入了明朝內府,這是它第三次進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進入明朝皇宮以後,不知道為什麼竟然到了太監馮保的手裏。

《清明上河圖》是怎樣從皇帝那裏到太監馮保手中的呢?是賞賜嗎?如果畫真是皇帝賞賜給馮保的,他一定會在題跋中大書特書,大做文章的,可是他在題跋中卻隻字未提賞賜的事,那就有可能是偷來的。

馮保是如何偷盜《清明上河圖》的呢?正史自然是沒有記載,好在詹景鳳編寫了一本《東圖玄覽編》,這本書中略微提到了馮保是如何偷盜這幅名畫的。

該書記載說:《清明上河圖》進入了明皇宮後的一天,太監馮保看到了這幅名畫,不由得心動,他苦思冥想了許多天,終於想到了一個狸貓換太子的詭計,他事先找人臨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圖》,趁著自己值夜班的機會,將真的《清明上河圖》換了,並神不知鬼不覺地帶出了皇宮。為了掩人耳目,他又散布一個小太監因為偷盜《清明上河圖》不成,而將畫弄汙損的故事,來栽贓於人,以隱瞞自己的偷盜行為,由此,寶畫第三次流落到了民間。

清朝建立後,不知什麼原因,《清明上河圖》第四次被收藏進了皇宮大內,這一待就是200多年,1945年,溥儀偽滿政權垮台,由於溥儀急於逃亡,致使該畫第四次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一度流落民間。

忽隱忽現的《清明上河圖》

自從太監馮保把《清明上河圖》偷出了皇宮後,這副國寶級的圖便如同蒸發了一般,再也沒有出現過,就在人們即將淡忘的時候,它卻如幽靈般出現在了人們的視線中,是什麼原因讓這幅國寶銷聲匿跡達數百年之久?在流落民間的過程,國寶是否被損壞?又是誰讓國寶重見天日的呢?

要揭開這些謎團,就得從一個人說起,那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莊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曆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再次神秘失蹤,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裏,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曆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版”《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曆朝曆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曆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誌恢複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曆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麵的書畫樓裏,隻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裏麵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準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對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再一次進行甄選,隻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