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的一位皇帝在這裏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園林,然而,後來卻在一夜之間從地平線上消失了,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謎團:這座皇家園林是誰下令修建的?又是因為什麼原因瞬間消失的?……
圓明園的由來
圓明園能夠達到那樣的恢宏瑰麗,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國家大量的財力、物力,役使了無數的精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曆時一百多年才陸續建築經營而成的。為什麼清朝皇帝要下這麼大功夫,不惜工本來長期經營圓明園呢?這與滿族生活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勤勞勇敢的滿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在東北黑龍江流域富饒美麗的土地上。16世紀中葉,清軍在其卓越的領袖、封建政治家、軍事家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和攝政王多爾袞的領導下,大舉進兵華北,徹底推翻了腐敗透頂的明王朝,自東北入關定都北京,奪取了全國政權,建立了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清朝。由於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前在東北過著遊牧生活,冬季那裏是林海雪原,夏季則氣候涼爽。入關後,他們對北京盛夏幹燥炎熱的氣候很不適應。紫禁城雖金碧輝煌、宏偉壯麗,但清朝皇帝感到那裏呆板憋悶,特別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發生過火災後,為了防火,也為了防止宮廷暴亂,砌了向南的宮牆。皇宮裏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溝水流過於平緩,幾乎成了死水,當時對皇城曾有“紅牆、綠瓦、黑陰溝”之稱。這使得皇帝們有些厭倦深囿高牆的宮廷生活,於是從康熙初年,便開始修建園林,這種修建工程竟延續了一百多年。
北京的西郊,有連綿不斷的西山秀峰,玉泉山、萬壽山、萬泉莊、北海澱等多種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窪處彙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東順山勢注入昆明湖,成為西郊最大的水麵。古代勞動人民在這裏生活,辛勤勞動,開墾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風景區。早在遼代,封建帝王就選中這裏建造了玉泉山行宮,到了明代,這裏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遊人,於是一些達官貴人就占據田園營建別墅,大片土地被一塊塊占去。
到了明萬曆年間,明皇親武清侯李偉在這裏大興土木,首先建造了規模宏偉、號稱“京國第一名園”的清華園(故址在今北京大學西牆外)。嗣後米萬鍾又在清華園東牆外導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麗的“勺園”,取“海澱一勺”的意思。空曠郊野,出現了亭台樓榭與湖光山色交相輝映,成為東郊名噪一時的園林彙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樣看中了西郊這塊絕好的造園之地。大規模地興建園林就這樣開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燁下令在清華園舊址上建造了麵積達六十公頃的暢春園,他每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那裏避喧聽政;清代帝王園居生活自此開始。但暢春園的地位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後來的圓明園所取代。
暢春園周圍,有許多明朝遺留下來的私家園林,清初時收歸內務府奉宸院後,就把這些前明私園分賜給清皇室成員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圓明園就是作為藩賜園賜給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禎的一座明代舊園。並由康熙帝禦筆親題了“圓明園”匾額。這座世界名園,就從這一年開始了它從無到有,由盛到衰的曆史。
胤禎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他對於所得到的這座賜圓,是非常引以為榮的,對康熙所題“圓明”二字的意義,他在《圓明園記》中作了這樣的解釋:
圓明意誌深遠,殊末易窺,嚐稽古籍之言,體以圓明之德。夫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
這裏的“圓”,大意是“圓滿、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則解釋為“明達、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圓明園”無非是統治階級標榜自己品德修養與才思智慧都超出常人而已。康熙皇帝題名也表達了他對皇子的期望。
圓明園的位置在掛甲屯的北麵,距暢春園約一裏多路,即今北京大學的北邊,清華大學以西。
康熙時代的圓明園,裏麵有前湖、後湖等水麵,其內建有“牡丹台”、“天然圖畫”等園景。當圓明園還是一座藩賜園的時候,它的規模是不能超過皇帝的暢春園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聲也不大,遠遠比不上暢春園。可後來隨著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來,在其60多年陸續擴建中,終於建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宏偉的皇家園林。
親王苑囿何以成為帝王禦園
皇四子胤禎於1709年圓明園完工後不久,就遷入使用。這個時候的圓明園規模仍然不大。不過,此園並不是明代殘破舊園的新修,而是一座貨真價實的新園。
圓明園一開始就已經包含了前湖和後湖之間大約91英畝(約552畝)的土地,足以讓皇子胤禎邀請他的年老父親康熙和他的兒子弘曆(未來的乾隆皇帝)來到牡丹台,欣賞盛開的牡丹花。
皇子胤禎(即雍正皇帝)繼承大統成為皇帝之後,就開始擴建圓明園,但是由於皇太後突然去世而延後了正式宣布圓明園為新皇帝的主要皇家庭園。他作為一個孝子,遵守了一段居喪期,因此暫停享樂的生活,並延遲移居圓明園。
雍正直至1725年8月27日,在大臣們多次請求之下,才決定停止服喪,到了1726年的農曆新年,雍正才正式住進圓明園。他乘坐一輛鍍金的馬車,在11輛馬車的護送之下,從北京出發到達他的帝王宮苑。親王和大臣們贈送皇上3000個燈籠,以示慶祝。
雖然雍正隻在圓明園住了兩天就返回紫禁城,但他已經決定把這座宮苑除了當做休憩之處外,也要用作處理政務的地方。他正式向吏部和兵部做出諭示:“我在圓明園與宮中無異,凡應辦之事照常辦理。”此後他又頒布命令,重申這項諭示。
自1725年園居起,每天在圓明園內處理政務跟在紫禁城內處理政務的方式完全一樣。這裏很清楚顯示,他想要確定他的園居,不會妨礙日常政務的進行,反映出雍正對可能批評他疏忽職守的言論十分敏感。他確實要一再為他的園居做辯護,強調園居不會影響政務。因此,他把自己在圓明園內處理政事的地方命名為“勤政殿”,並非偶然。
雖然雍正認真對待自己說過的話,但是至少在一開始,官員們在安逸的庭園氣氛中,並不認真處理事務。當雍正在1726年1月20日坐在勤政殿中的龍椅上準備聽奏時,居然沒有一個人進奏。雍正的不悅形之於色,斥責園居絕非怠忽政事;剛好相反,就他自己而言,在圓明園這樣舒適和愉快的環境當中,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好。他語帶威脅地警告,如果大臣們繼續在園裏隨便處事的話,就視之為大臣們反對他在圓明園裏生活。
不久之後,皇帝和大臣都習慣了在帝王宮苑內處理政務。雍正明顯地被誘人的周圍環境和天然景致所吸引,因此居住在圓明園內的時間越來越多,返回紫禁城的次數漸少。他逐漸變得很不情願離開這座宮苑。他開啟了清朝皇帝經常過園居生活的傳統。
雍正皇帝決定於園內處理政務之後,在圓明園和北京之間,開了一條沿途有漂亮柳樹的優質石板路,這條路大約有6英裏(約9.7公裏)長。這條石板路從紫禁城開始,經過西直門後跨越護城河,最後往西北轉入海澱區,然後就可抵達圓明園的大門。這條路讓皇帝在兩座宮殿之間的經常往返,變得方便。每當皇帝抵達圓明園的前門時,滿洲親貴、滿漢大臣、南書房的親信文士,以及數隊士兵都會列隊迎接,以示尊崇。
這條路當然也滿足了那些從官員到工人等必須經常往返圓明園的人的方便。一般來說,一個人要從紫禁城出發,及時在早朝前抵達圓明園,就必須在半夜出發。因此,日常要在兩地之間往返,尤其對上了年紀的大臣來說,可說是一件苦差事。所以,雍正為了表示仁慈而免除老臣出席圓明園的早朝。特別在嚴寒的冬天,當徹骨的北風從西伯利亞吹來,雍正會豁免大部分的官員來圓明園覲見,緊急情況除外。到了嘉慶二十年(1815年),朝廷允許副手先代呈奏折,正員可以在當天稍晚時到達圓明園。
曆史學家普遍視雍正為儉樸的皇帝,但是如果從他擴建和美化圓明園的做法來看,其實他是一個很會花錢的人。早在1724年,他登基後的第二年,他就批準在園內加建多座建築的計劃,並授權木料的采購。最初的工程是要滿足行政管理之需,包括巨型的正大光明殿和殿堂旁邊用來容納侍從和賓客的別館。一般的中國園林為自政治圈退隱下來的官員所居住,而圓明園卻是全國政治的中心。在這些行政大樓沒有完工之前,雍正就在“九州清晏”(由九座人工島在前湖和後湖之間排成半圓形)的寢宮裏設置他的臨時理政廳。我們由此可知,在1726年之前,也就是雍正在位四年左右,在九州上的建築大致已經落成了。
雍正在1727年仍然感覺到需要為他長居圓明園作出辯護,因為他自覺儒家行為的道德規範不容許逸樂。他在諭旨中表示,他真的需要圓明園宜人的環境,來盡他作為天朝大國君主的職責。他似乎要證明他說到做到,不但要求他的官員在園內努力工作,他自己也要加倍努力,盡他所能地勤政處事。他為了不斷警惕自己,在正大光明殿裏懸掛了一副巨大的對聯,上麵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