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樂民之樂以和性怡情。
雍正皇帝對於“洞天深處”──位於圓明園東南邊一個隱蔽的區域──亦有特殊的情感,因他曾在這裏度過他的童年。他亦因此在這個地方豎立了一塊碑作為紀念。後來,就在這個景點上成立了皇家學校,並建有教室和宿舍。當乾隆還是皇子弘曆的時候,就跟其他皇子一起在這裏上課。
1730年秋天一場突如其來的強烈地震,打破這座皇家禦園的平靜。當地麵震動時,雍正皇帝逃至龍船上避難,整夜在船上度過。由於震後的恐懼,他跟家人有一段日子住在大帳篷裏。即便地震結束很長時間後,他仍然在他的帳篷內接見歐洲的傳教士。地震讓他變得謙遜,就如同在他之前的天子一樣,視地震為來自上天的警訊。他因而下詔罪己,以期獲得上天的寬恕和原諒。
雍正在圓明園內度過他大半生的時間,他很少離開這座宮苑。最後,他於1735年的秋天發病,三天後就在圓明園內去世,享年五十八歲。雍正隱秘的宮廷生活及突然逝世,無可避免地引起許多謠言。有個說法是,雍正是被著名的明朝忠臣呂留良(公元1629年—1683年)的女兒呂四娘所刺殺,但是許多嚴謹的學者認為,這是毫無根據的虛構故事。雍正的暴斃似乎是因為誤服丹藥所造成,有很多道教術士住在園內,包括張太虛和王定乾等,為他煉丹製藥治病,這並非秘密。
修園的楠木從何而來
乾隆年間,大興土木,修建圓明園,在修好的數不盡的亭台樓閣中,它們都是用昂貴的金絲楠木建成的。這種木材非常堅固,香氣沁人,蚊蠅不得靠近。
但是,北京並不出產這種木料,乾隆年間也沒有派工部去湖廣采伐楠木修建圓明園的記載,這些殿所用的金絲楠木從何而來呢?
故事得從明朝說起。
明朝從朱棣起,各個皇帝都在昌平那邊修皇陵,共修了十三座陵,每座陵外都有一座重簷四出、黃瓦紅牆的大殿,叫享殿。它造型壯觀,與紫禁城太和殿差不多,用的是世間珍奇罕見的金絲楠木。為了采集這些珍奇的楠木,有不少人成年累月在野獸成群的深山老林中,拚著性命尋找、砍伐,有的人被虎豹傷害了,有的人跌下懸崖摔死了。
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打進了北京城,崇禎皇帝逃到煤山上了吊,不少曾為修理十三陵流過血汗的農民兄弟想起當年勞役的辛酸,一氣之下放火焚燒了定陵、永陵等十二座陵的享殿。但永陵的享殿沒有被燒毀,一場煙熏火烤過後,它照樣發出陣陣香氣。
乾隆修建圓明園時,看中了十三陵長陵、永陵享殿中的金絲楠木,一心想把長陵的楠木弄來。但文淵閣大學士紀曉嵐上奏乾隆說:“《大清律》上注明,掘挖祖墳者以砍頭論處。皇上權力雖然至高無上,但此舉乃事關重大,望陛下三思而後行。”乾隆聽了,一時也不敢亂動。但金絲楠木弄不到手,他始終茶飯無心,思來想去突然一計生來。乾隆傳令:調全國能工巧匠,大力修建被火燒過的永陵享殿。同時密傳旨令,派親信工匠,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把永陵的金絲楠木撤換下來。不久,永陵的享殿修飾一新。乾隆不僅盜走了金絲楠木,還落了個修複明代陵墓的美名。乾隆皇帝用盜來的金絲楠木在圓明園修建了許多精美富麗的楠木殿。至今人們看到這些楠木殿,都會想起這段故事的。
誰是焚燒圓明園的罪魁禍首
圓明園被說成是人民的“恥辱”,每到危機時刻就要往事重提。那麼當年是誰焚燒的圓明園呢?這些縱火者又是以什麼理由或者說是以什麼借口來燒毀圓明園的呢?
1856年10月,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進攻廣州,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6月(鹹豐八年),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1860年9月,英、法兩國又借口護送公使赴北京換約,派軍艦經大沽口,不按清廷指定路線,以武力相威脅。清將僧格林沁剛愎自用,疏於防守,致使英法聯軍能從天津北塘登陸,長趨直入,占領北京。10月5日,英法聯合侵略軍向德勝門、安定門一帶侵擾,後來他們以為鹹豐皇帝還住在圓明園內,僧格林沁俘去的談判人員也關押在圓明園內,於是把圓明園作為進攻的目標。其實鹹豐早已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去了。10月6日聯軍攻入海澱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10天以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於是英法侵略軍象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珍寶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搗毀。至此,圓明園中的珍寶蕩然無存了。
聯軍官兵搶劫得來的珍寶,有的在現場拍賣,有的被帶出國外,有的則由侵略軍作為禮品獻給英國國王和法國皇帝。至今,英、法博物館內收藏的中國文物中,有許多就是掠自圓明園的。如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裏的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的唐人摹本和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的沈源、唐岱所畫的《圓明園四十景圖》等。
英法聯軍瘋狂劫掠圓明園之後,還不滿足。英使額爾金發表聲明說:“隻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於是,英國將軍們在他們的政府支持下發布了焚燒圓明園的命令。10月17日,聯軍騎兵團就在園內到處縱火,頃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縷縷濃煙密霧,萬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都付之一炬了。隻有那座正大光明殿未被焚毀,因為裏麵住著軍隊。到了下午三點,侵略軍必須要整隊開回北京,於是發布命令一並焚毀圓明園。他們找到了燃火的材料,有幾個手腳麻利的來福槍隊士兵立刻動手放火,又將這座正大光明殿點燃了。莊嚴華貴之區,高貴朝覲之殿,經此吞滅一切的火焰,都化為雲煙了。
圓明園被焚,但還有少數建築幸免於難,保存了下來,這塊土地仍列為皇家禁苑,派人住守。
19世紀末葉,在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鬥爭。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華聯軍以保護僑民和鎮壓義和團運動為名,侵入北京,慈禧、光緒和親貴們逃往西安。八國侵略軍在北京大肆掠奪,殘害人民,圓明園又一次遭到劫難,園中僅存的一點木建築再次被毀,隻剩下西洋樓一帶白石建築的殘垣斷壁兀立在那裏。以後,這些殘存的石雕先後被個人及單位移走。
圓明園重建擱淺之謎
圓明園於1860年10月遭英法聯軍搶劫和焚毀,留給中國人的是一片廢墟和是否修複的難題。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的次年即1865年,圓明園北路春雨軒、紫碧山房值房得到修繕;1866年圓明園圍牆及綺春園值房得到修複;1867年又修圓明園閘口、圍牆、值房和黑龍潭等。不過,這些工程較小,未曾興師動眾,故未引起爭論。此後,由於有人動議全麵修複,因而爭論也就出現了。
第一次爭論發生在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平定東西撚軍之後。滿洲禦史德泰在慈禧寵監安德海的授意下,根據內務府庫守貴祥的建議,首次奏請修複圓明園。奕訢等人當即強烈反對,他上書說:“前明加餉派餉,以至民怨沸騰,我列祖列宗多次引以為鑒!德泰準備按戶畝鱗次收取捐稅的籌款方法更會動搖國家的基礎!”因此,奕訢要求慈禧下令懲治倡言修園者。其實,首次修園的真正動力在慈禧,安德海、德泰等不過是迎合主子之意,故此次修園計劃雖很快夭折,但慈禧的修園意圖已昭然若揭,各有盤算的機構或個人便極力促成此事,內務府即為其中之一。
按清製,宮中工程均由內務府會同工部興造,其中工部營繕司承擔施工,內務府營造司負責監修。工部營繕司必須打通內務府這一關節,否則即使材良工巧,營造司在監修時也會投否決票。圓明園被毀後,內務府因可借營造之機行貪汙侵吞之私,所以就千方百計地慫恿修複。隻是鑒於首次修園奏折夭折,內務府才一度不敢擅動。但當他們發現同治帝不喜歡讀書,而喜歡親近宦豎時,覺得機會來了,他們借萬人之上的君王之口修園,反對派要阻止就有一定難度。所以,同治“親政”不久,內務府堂郎中貴寶、文錫和侍讀學士王慶祺等便輪番向同治帝進言修園。已經親政的同治帝自然知道修複圓明園是出自慈禧的意願,並且鑒於慈禧“歸政”之後並不放權,有時甚至調折親閱,所以也想為慈禧等安排一處遊樂之地,以轉移其興趣而少過問政事,於是假裝說:我自從登極以來,未奉兩宮皇太後在園居住,心裏實在不安。”這樣,內務府和同治帝聯手,在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開啟了關於修園的第二次造勢,而且是先開工後討論。
戶部侍郎桂清掌管內務府,熟知朝廷財政狀況,力陳圓明園不可修的理由,同治帝生氣後撤了他的職,並於同年九月二十八日發布通告說:“現在庫存銀兩不足,如果按照原來的模樣進行修理,動用國庫,我十分擔心資金不夠。因此,可以先選擇一些重要的地方修複!所需要的修建款項則由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鼎立支持。”慈禧也對修園表現出相當的熱情,甚至親自繪製工程圖紙。通告一發,群臣紛紛表示反對,意見主要是:一是當時內憂外患迭現,國家財政緊張,並非太平享樂之時;二是自修園以來,同治帝時常臨視工程,學業、朝政漸有鬆弛跡象。但由於同治帝一意主修,恭親王奕訢也被迫轉向支持,率先報效了二萬兩工銀。按照慈禧重修圓明園的設想和計劃,至少要兩千萬以上,而直到同治十三年四月二日,即修園通告發布半年之後,總捐款數還不足30萬兩,因而報捐的錢猶如杯水車薪,給修園工程出了一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