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九龍壁凝聚了人們的美好願望,也深藏著不計其數的神奇故事,對於人們為何要建九龍壁,九龍壁上的龍何以會動,無一不吸引著好奇的人們去探尋其中的奧秘。
北海為何要建九龍壁
九龍壁不僅北海有,其他很多地方也有,那麼這些地方為何都要建造這種九龍壁,壁上九龍有何種深刻的含義呢?北海這個九龍壁有著怎樣的特殊地位呢?
原來,建造九龍壁是古代人們圖騰信仰的一種具體體現,後來逐漸成為皇權權威的象征。古代,龍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而一,即彙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並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龍形象形成、發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展,並且在某一方麵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因而有人又把二者聯係起來。
壁上刻龍為什麼要有九條呢?
原來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相傳上古之時,天上十個太陽並出,田園稼禾全被曬焦,民眾苦不堪言。羿受堯帝之命,為民排憂解難。他舉彎弓,發響箭,將九個太陽一個一個地射落,隻留一個在天上。那九個太陽在墜落時變成了九條巨龍,共同擔負起守護留在天上的那個太陽的任務。
但是龍的這九子為何物,古籍中並沒有確切的記載,後來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據說一次早朝,明孝宗朱佑樘突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我聽說龍生九子,九子各叫什麼名字,它們都有什麼品性?”李東陽倉卒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又向幾名同僚詢問,糅合民間傳說,七拚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按李東陽的清單,龍的九子是:
痋螛:性喜水,被雕成橋柱上的獸形;
嘲風:喜好冒險,因而人鑄其像,置於殿角;
睚眥: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其形為刀柄上所刻之獸像;
贔屭:力大,其背亦負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龜;
椒圖:形狀似螺蚌,性好閉,鋪首銜環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
蒲牢:平生好鳴,它的頭像被用作大鍾的鍾紐;
狻猊:喜歡蹲坐,佛像座下的獅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樂,其形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說歸說,所謂的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其實,北海九龍壁之所以要在壁上刻上九條龍,這於皇家傳承的製度有關係。因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九”是陽數之最,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同時,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按照這個邏輯,“九龍”自然也就成為最大的陽龍,或最具陽性特征的龍,以九龍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九龍壁上龍幾許
北海的九龍壁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56年。建後的九龍壁雄偉壯觀,雖曆經200多年風雨侵蝕,顏色依然十分鮮豔。
北海九龍壁,高6.5米,厚1.2米,長27米,體魄巨大精美,壁上嵌有山石、海水、流雲、日出和明月圖案,那麼九龍壁上到底有多少條龍呢?
仔細觀賞北海九龍壁,才知道除了壁前壁後各有9條醒目的戲珠蟠龍外,壁的正脊、垂脊和其他一些建築構件等地方都有龍的蹤跡。九龍壁頂呈“廡殿式”,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正脊前後各有9條龍,垂脊左右各有一條龍,正脊兩側有兩隻吞脊獸,它的身上前後也各有一條龍,這樣五條脊上就有30條龍。
往下每塊瓦當下麵鑲嵌的琉璃磚上,也各有一條龍,壁四周共有筒瓦252塊,隴垂251塊,龍磚82塊,加上躍於雲霧之中的18條蛟龍,就有633條龍了。
再仔細看,在正脊兩側“吞獸脊”下,東、西還各有一塊“燒餅形”的瓦當,上麵也各有一條龍。這樣算來,北海九龍壁上總共有635條龍。
這就讓人感到奇怪了,既然被稱作九龍壁,那為什麼北海的這座九龍壁中的龍卻大大超過“九”這個數字呢?
這個怪事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總是做一些誇張的事情。一天,乾隆皇帝在北海附近散步,突然,天空陰雲密布,好像就要下大雨了,於是乾隆皇帝快步走到北海邊上的一座亭子裏麵,等乾隆皇帝剛剛走到亭子裏麵的時候,天空便電閃雷鳴,地上狂風大作,瞬間,傾盆大雨下來了。就在這個時候,乾隆的隨從驚呼:“皇上,您看天邊,有人駕著彩龍過來了!”乾隆順著隨從所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閃電劃過之處,留下一道道金色的線條,遠遠看去就像一條的金龍,在這些金龍的上麵有一些烏雲,好像有人在駕馭這些金龍。乾隆看到這些後,並沒有象隨從們那樣驚喜,他一反常態,勃然大怒說:“何人如此大膽,竟然駕龍,這不是要騎在我的身上嗎!”隨從們一聽這話,嚇的大氣不敢出。
恰在乾隆的隨從生死攸關之時,劉統勳來了,他是乾隆前期最為重要的大臣。劉統勳看到乾隆皇帝發怒,非常為這些人的安危當心。於是便跪在乾隆的麵前說:“恭喜皇上,這是喜兆頭!”乾隆麵帶怒氣、疑惑地看著劉統勳說:“你這話有什麼憑據嗎?”劉統勳急忙回複道:“當然有了,自古說龍生九子,可皇上治理的天下昌盛,以至於感動上蒼,這才降下無數龍子,可見,皇上不僅能夠統轄人間,現在連上天都在您的控製中了,這難道不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嗎!”乾隆一聽,確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