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撥開雲霧看青花——青花瓷(1 / 3)

提起青花瓷,人們都知道它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那麼青花瓷是如何產生的呢?中國曆代知名青花瓷有哪些?它們其中都承載了多少不為人知的信息呢?

青花瓷來曆之謎

青花瓷具體產生於何人之手,產生於哪一年,雖然已經無從查證了,但是我們可以從關於青花瓷產生的民間傳說中找到一點線索。為什麼能這樣說呢?下麵讓我們看看人們給予青花瓷的一個古老傳說吧。

相傳元代時,鎮上有個刻花的青年工匠,名叫趙小寶。小寶有個未婚妻名叫廖青花。一天,青花問小寶:“這瓷坯上的花兒,如果能用筆畫上去,不更好嗎?”小寶皺了皺眉頭,說:“我早就想過。可是找了許多年,找不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啊。”

青花聽後,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想辦法找到這種顏料,並央求專門找礦的舅舅,帶她進山找礦。開始舅舅不肯,說找礦太辛苦,女孩子吃不消。後來,經青花再三懇求,才勉強答應下來。第二天,天剛拂曉,青花和舅舅便進山找礦去了。

秋去冬來,時間一晃過去了三個月,小寶見青花和舅舅還未歸來,放心不下,便冒著刺骨的寒風,踏著厚厚的白雪,直奔青石山找青花與舅舅。小寶走了三天三夜,終於來到了山前,發現前麵山穀有一縷青煙,頓時心頭一熱,匆忙朝冒煙的方向奔去。

來到山穀,小寶才看清,青煙是從一座倒塌了的炭窖裏冒出來的,便鑽進破窖,發現窯的一角堆滿各色各樣的料石。再一看,窯的另一角還躺著一個衣衫破爛的老人,老人身邊堆有幾段柴火,柴火上正冒著一縷縷青煙。小寶仔細地朝老人瞧去,這才看清,躺在地上的老人正是青花的舅舅。他急忙抱起舅舅,不停地叫喊:“舅舅!舅舅……”老人漸漸蘇醒過來,一看是小寶,急忙對小寶說:“快,快,快上山……去接青花。”

小寶順著舅舅指的方向,拚命朝山頂跑去,最終找到了青花凍僵的屍體。在她身旁的雪地上,還堆著一堆堆已選好的石料。小寶見狀,哭得死去活來……

掩埋了青花,小寶含著淚水,攙扶舅舅回到鎮上。從此,潛心研製畫料。他將青花姑娘采挖的石料研成粉末,配成顏料,用筆蘸著,畫到瓷坯上,經高溫焙燒後,白中泛青的瓷器上出現了青翠欲滴的藍色花紋。青花瓷便從此誕生。

青花瓷的出現,突破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框框,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繪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景德鎮瓷器之風格。後人為了紀念廖青花,遂把畫在瓷器上的這種藍花稱之為“青花”,把描繪這種藍花的彩料稱之為“青花料(廖)”,這兩種叫法,一直沿至今天。

傳說是美麗的,可沒有多少可信度,那麼根據目前的研究,我們能否知道青花瓷的真正產生年代和它的發展曆程呢?

據考古工作者發現,唐代時河南省的鞏縣窯就有原始青花製作。到了元代江西景德鎮已能生產裝飾精致的產品了。明代青花瓷在元代基礎上更是光彩奪目,無論是景德鎮的官窯,還是各地民窯,都不乏有精美之作。特別是永樂、宣德、成化、嘉靖及萬曆朝官窯燒製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裝飾豐富而著名於世。

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對瓷器都十分嗜好,並經常提出對質地、畫麵的改進意見,而且改善了景德鎮瓷工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使青花瓷的製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時期的青花瓷色澤青翠光豔,清新明快,層次清晰,尤其是藍色像藍寶石一樣鮮豔明亮,晶瑩光潤。然而到了乾隆後期,青花瓷的工藝製作日益衰落。

青花瓷製作工藝之謎

傳說雖然不可信,但我們多少知道了一些關於青花瓷產生的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材料,也多少知道了一些關於青花瓷製作工藝的秘密,但關於青花瓷產生有著怎樣的曆程、一個成品的青花瓷是如何產生的、到底有多少道環節等問題,我們還是一頭霧水,那我們如何才能走出青花瓷製作工藝的迷宮呢?

要揭開這個秘密,首先得從製作青花瓷的材料入手。那麼製作青花瓷的關鍵材料是什麼呢?

青花瓷的主要材料是青花料,青花料中藍色的是氧化鈷,屬於釉下彩。那什麼是釉下彩呢?釉下彩如何被製成了青花瓷了呢?

這一製作工藝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坯拉出來後,等幹了用氧化鈷往上畫,畫完後罩上一層釉,再入窯,1260度一次燒成。

知道青花瓷怎麼產生的之後,接下來的一個問題便是:青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顏色呢?

因為在數百年中,青花瓷生產是主流,所以在很長時間裏,不同曆史階段的青料來源和質地不同,再加上生產技術等方麵的原因,對於青花瓷的發色的質量、呈色的色調都產生了不同的影響。正因這樣,青花所呈現的質量、色調、風格必定有明顯的差別,藝術效果也必然出現強烈的時代特征。

這些特征差異為鑒定青花瓷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所以鑒定者對青料來源、品位、發色、呈色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是鑒定青花的基礎。當我們拿起一件青花瓷時,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著見到的就是青花的藝術效果,這是直觀感受。結果常用明麗、鮮豔、灰暗、暈散、清麗、規整、刻板、呆滯等詞進行概括,這些概括的詞語的形成,是青花的發色質量、呈色色調與繪畫藝術的綜合體。

那麼什麼是發色?什麼是呈色?這兩種色是怎樣的關係,受什麼條件的製約?

發色是青料在焙燒過程的化學變化,呈色是青料燒成後所呈現的直觀感受。呈色的色調有以下幾個製約因素:第一是發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裏麵的胎子,胎子發黃,發白,鬆軟與堅硬都對青花有一定影響。釉子質量的好壞、顏色和厚薄都對呈色有影響。發色的製約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術,第三是焙燒溫度。施用技術就是在畫的時候,畫功怎麼樣。如果蘸的顏料都一樣,畫線用力均勻,青花燒出來後就是一個顏色,否則青花就會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再一個是焙燒溫度,應該是1260度。同樣的青料,如果溫度過高,顏色發黑;溫度過低,有點發綠。還有一點特殊的情況,就是單純的青花瓷,它的發色、呈色都一樣時,如果經過二次焙燒,即再進一次爐後,顏色要比沒進二次爐的深,像後來的青花紅綠彩、豆彩等。再說青料,青料受三方麵影響,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純,第三是配製。我主要說成分問題。成分主要是氧化鈷,它發出的顏色是藍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錳,還有一種三氧化二鐵,簡稱氧化鐵。鈷的含量越高,藍色就越正,含量少就發灰。錳含量高時,青花就藍中泛紫或藍中泛紅。氧化鐵含量高時青花的發色就發黑。

看來,不同的製作生產出來的青花瓷,其品質有著天壤之別呀,難怪青花瓷如此引人注目。

青花家族中的混血兒

元代及明洪武、永宣年間,采用進口蘇泥勃青繪製的青花瓷器(以下簡稱“蘇料”或“蘇料青花瓷器”)以秀逸典雅的畫工紋飾、雋麗精致的造型、寶石藍般的色澤,傲然屹立於世界藝術品之林。幾個世紀以來,它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炫耀其藏品檔次的標準。迄今,麵世的元蘇料青花瓷器不過300多件。土耳其、伊朗館藏最多。除中國有少量的收藏外,日本、歐美、印度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收藏。據統計,麵世的明早期三代蘇料青花瓷器不足一萬件。

為何世界上最精美的蘇料青花瓷不在中國國內,反藏身於異國王宮?這就要從一段中外文化與貿易交流的繁盛曆史說起。其實這些瓷器並不是為中國人燒造的,而是專為西亞阿拉伯人製作的。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瓷器傳到中西亞,受到王公貴族的普遍喜愛並成為他們追求生活享受、彰顯奢華的標誌。為了符合自己的宗教文化與實用要求,西亞的商人帶著礦料來到中國景德鎮等產地直接定貨。這些瓷器屬於來料加工,專門按照伊斯蘭文化生活習俗燒製出口,所以國內很少能夠見到。來自西亞的工匠可能還直接參與了元青花的設計製作。

知道了蘇料青花瓷何以身處異國原因,那麼就需要進一步了解製造這些青花瓷的原料蘇泥勃青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其產地何方?它是如何製作出來的?為何現在沒有人再去製作了呢?這一數百年的懸案伴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真相終於慢慢地浮出了水麵。

有人認為蘇料是寶石,有人認為蘇料是鈷科,那麼蘇料到底是寶石還是鈷科呢?

倘若“蘇料”為鈷科。以蘇料繪製的紋飾經過理化後:多數會有微凹的不規則黑褐色斑及“點線收縮”;部分還會有“顆粒狀”晶體折射現象。胎釉間紋飾隨筆觸線條勾勒,會產生自然的“墨色斑”暈染;並伴隨這種“墨色狀”暈染,產生自然的色階“過渡變化”,從而發射出“紫羅蘭”般的色調,而其他任何“鈷料”都與其上述特征判若霄壤。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記述:“元進口的回回石頭中,有一種‘撒卜泥’,為波斯語‘Sabuni’的譯音,又譯‘蘇麻離青’,屬一種劣質淡綠色寶石。”借鑒當今寶石界對藍寶石的分類,其傳統族譜中包括了:藍、灰、黑等。按顏色不同,其色係等級分為:嬌豔的正藍為上品;帶海藍、灰藍為次;帶綠或墨藍似黑的為下品。可見,陶宗儀一文中記述的“淡綠色寶石”即應屬藍寶石之列。再對照傳統熱處理優化天然寶石的方法:即依照天然寶石在地球內部所處的溫度和氧化還原條件,通過加熱的方法改變天然寶石的顏色,以使其呈色接近或達到嬌豔寶石藍的發色效果(這種改變寶石顏色色差的科學方法,與蘇料高溫理化後所達到的效果如出一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