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最大特點是製作極為精細。這時候的器物不僅坯釉選練加工精細,而且製作技巧也很細致。大至76厘米高的“青花萬壽字瓶”,小到僅5厘米高的“玲瓏透雕小杯”,製作都相當嚴格和規矩,很少出現夾扁和歪塌現象。“青花十二月花卉杯”之類的薄胎器物,更是幾乎不見胎骨,其胎薄得能映見指紋,造型也相當嚴格,口底交代得清楚利落。明代的製品一般多留有削足的痕跡,到康熙時期,工藝處理上精細到在切削過的足端用濡筆或布加以揩拭,因而底足麵帶有一種柔軟、潤滑之感。不少器物往往由於考究的細部,體現出完整的造型設計意圖。琢器類的瓶、罐、尊、壺,在明代即使是極小的製品也是由兩三截結合而成。到康熙時期就是相當大的器物,由於用轆轤一氣拉成,明代遺留下來影響器物美觀的接口痕跡這時基本上已看不到了。屬於圓器類的盤、碗、碟、盆等也燒得很規整,器底圈足的裏外壁都很筆直。明代盤、碗底足出現的塌底現象,此時已很少出現。多數底足都製成光滑而滾圓的“泥鰍背狀”,外形也較美觀。而瓶、罐、尊、壺之類器物的底足,最外圍旋進了一圈,形成所謂的“台痕底”,這種具有時代特色的細部處理,是工藝製作精細的反映。
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造型較前代也有了顯著的增加,達到了所謂“製作日巧、無物不備”的境地。這時候除了傳統的盤、碗、瓶、罐等器物繼續生產外,還出現了帽筒、帽架、燈罩、鼻煙壺、扇形盒、筆筒等各式各樣的日常用品、文房用具、案頭陳設物。而且同一品種在式樣上也是豐富多樣,不少是獨樹一幟的創新之作。蓋碗的出現就是適應當時人們生活方式和習慣的改變,在茶盞的基礎上創造的新樣式。棒槌瓶是以形似棒槌而得名,有方、圓兩種樣式,線條處理得有楞有角,比較硬挺,極似洗滌衣服用的木頭棒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鳳尾尊是以腹比鳳體、口似鳳尾而得名,從整體看,它是從花觚派生出來的一種新形式。油錘瓶與天球瓶近似,闊腹、小口、細長頸,肩部斜垂,弧度較小,腹下有足圈,極似過去榨油作坊的油錘。荸薺扁瓶以腹部較扁、形似荸薺而得名。賁把壺係仿藏傳佛教器物造型,整器略似塔形,有大小兩口,上均有蓋,大口直徑近頸腹,小口曲折連於腹部,腹圓略扁,腹下承托。將軍罐通體為圓形,以其蓋形似古代武將的軍盔而得名。粥罐通體為矮圓形,腹部兩側各置有兩係,可穿上銅環提取稀粥。此外還有以擬形化手法製作的茄式壺、佛手壺,福字壺、祿字壺、壽字壺等,壺體由窄扁方楞的福、祿、壽字形組成,字畫之間雕鏤透空,工藝精巧。
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造型與裝飾在風格上也是完全諧調的。康熙青花瓷器的瓷繪豪邁、剛勁,這與硬挺、爽利的造型統一在一個基調中,這就使其既不同於明代各朝的器物,而又有別於其後雍正、乾隆時代的作品,從而形成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富有鮮明個性的時代特色。清代青花以康熙時為最好,而康熙青花又以中、晚期的最好。絕好的康熙青花呈純藍色,這時製瓷工藝由於釉子白度提高,因而更使這種明淨豔麗的藍色在潔白瑩潤的瓷釉襯托下,更有一種清新明快的色澤效果。康熙時由於“分水”技法的出現,使器物上描繪的物象不但具有豐富的色相,而且還有立體感,匠師在描繪物象時,運用藍色的色階變化,由深而淺逐層退弱下去,能分染出明暗、濃淡有別的色彩情調,富有層次的節奏美,甚至在一筆之中也能分出深淺濃淡的筆韻。如青花山水人物紋鳳尾尊、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其畫麵墨色淋漓,很像一幅在紙上的水墨畫。
康熙時期青花瓷器的燒造開創了曆代未有之奇,紋飾題材大為開闊,內容從人物、動物、植物、山川日月和宗教、神話故事等,可說包羅萬象。瓷繪藝術表現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國繪畫的表現手法,整個裝飾配置也更接近繪畫的章法構圖,圖案裝飾少了。其所繪人物似陳老蓮、蕭尺木,山水似王石穀、吳墨井,花鳥似華秋嶽等。康熙青花瓷繪重於神情表現,而且吸收了當時版畫和民間年畫的藝術成就,故畫麵多以比較簡練的線條來表現各種事物,所繪人物、花鳥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最能代表康熙青花藝術風格的是以山水、人物為主題的瓷繪題材。康熙青花瓷繪中的山水畫麵表現了一種情景交融、澄懷觀道的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簡淡、玄遠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雲煙明晦為創作源泉,賦予瓷器本身以靈感,山水成了創作者書寫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國畫和詩,也包括陶瓷藝術,都愛以山水境界作表現和詠味的中心,意欲將人生境界和藝術境界融為一體,表現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人畫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審美趨向。如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筆筒,直筒式為典型康熙風格,外壁青花彩繪山水送友圖。在虛實空間結構上強化主觀意識,熔鑄了作者的審美理想。遠處群山飛鳥,雲氣縹緲,近處山勢平坦,近旁流水環繞,三人於路旁即將分手,人物刻畫鮮明生動,表現出難舍難離的情景。整個畫麵虛實結合,遠近對映,充分體現作者綜觀整體,運籌全局的能力,大大擴展了山水畫麵空間表現的意境深度和詩情意趣。
元代青花鳳首扁壺來曆之謎
20世紀70年代的北京市正處在“文革”時期,當時薊門橋元大都遺址附近準備建一些居民樓,然而當土建工程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工人們發現了一些破碎的瓷片,他們馬上意識到遇到文物了,然而,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文物是什麼年代的,因此,便停止了工作,很快,文物工作者迅速來到了這裏。結果,他們從地下挖出了若幹瓷片,於是考古隊員們猜想,這是一件瓷器呢?還是多件瓷器?而初步的推斷應該是元代的青花瓷器,這可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元代青花瓷器本來就少,這一發現可以加深對元代青花瓷器的了解。
因此,考古隊員們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碎片編號後,交給專家來複原。結果讓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原來這是罕見的元代青花鳳首扁壺,這在當時是首次發現此類青花瓷器。
這件青花鳳首扁壺高18.7厘米,盛水器,直口圓唇,短頸,扁圓腹,淺圈足,前有鳳首翹起作流,喙上鼻前頂一寶珠,後有曲柄,壺前鳳翅飛翔,鳳身以下繪一叢茂盛的纏枝牡丹,整個圖案表現了華麗的鳳鳥飛翔於牡丹花叢之上的意境。
遺憾的是,當時扁壺碎成四十八塊,最大的13厘米×6厘米,最小的為2厘米左右如指甲般大小。經過專家們仔細拚對後,用無色透明的環氧樹脂粘接,粘接以後壺身殘缺三分之一,千瘡百孔,大大小小的孔洞達十七處之多,殘缺處用瓷粉加合成材料混合後補缺、打底。
對於這件國寶級的青花瓷器,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好奇,他們很想知道這件瓷器何以在這裏出現?在它的身上發生了一些什麼事情?
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終於揭開了遮蓋在這個青花鳳首扁壺身上的謎團。原來,這個扁壺是元代最後一個皇帝賞給其最珍愛的妃子的裝飾品。
那麼這個皇帝為什麼要賞給他的妃子一件青花扁壺呢?這其中蘊含了怎樣的意思呢?
要揭開其中的奧秘,就不得不介紹一下其中背景。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勢力日漸強大,其前鋒已經快要逼近元大都。這讓元朝皇帝驚恐不安,於是急忙派遣得力大將前去鎮壓,然而,當時元朝皇帝卻擔心這個大將一旦擁有了兵權,便會與朝廷對抗,那樣的話,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可是大敵當前,沒有更多辦法來製約這些大將。因此,元朝皇帝急中生智,他下旨納該大將的女兒為妃,並對大將許諾說,如果他能夠平定朱元璋,那麼一定將其女兒升為貴妃,大將無可奈何地應允了。
大將出征後,恰好元代官窯製作了一批精良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一件樣子很是有趣,扁扁的,壺嘴很有造型。皇帝為了安撫大將的女兒,便將此物賞賜給了她。可是,有件事情難倒了這位妃子:因為皇帝隻說賞給她,卻沒有告訴她,這隻扁壺叫什麼名字。為此,她一連好幾天都很煩惱,這讓皇帝看到了,他便問她說:“愛妃,你為何愁眉不展,難道還在想你的父親嗎?”這位妃子答道:“我並沒有想我的父親,我是在為陛下賞賜的那件寶物的名字發愁呢!”皇帝一聽,哈哈大笑說:“這個很簡單,我既然要讓你貴為後宮之首,那這個壺自然就應該叫著鳳首壺嘍!”妃子一聽便眉開眼笑地連說“好”!
然而,這個妃子的父親並沒有把自己的女兒放在心上,他帶著數十萬軍隊一離開京城,便迅速脫離了朝廷,自立為王,與元朝分庭抗禮起來。這下讓元朝皇帝勃然大怒,他馬上下令,將這位大將留在京城的家眷悉數殺掉,這其中自然也包括這位妃子。也許是感覺自己太衝動,還是覺得有必要安撫一下。等事情過去若幹天後,皇帝才想起不該殺這個妃子的。想到這裏,他假惺惺地對負責處理此事的大臣說:“還是安排隆重的葬禮來安撫她吧!”大臣馬上心領神會地去辦了。最後,當大臣問皇帝:“陛下賞賜的那件青花鳳首扁壺,是否放在妃子的墓中?”皇帝猶豫了一下說:“還是別放在她的墓中吧,這樣會讓九泉之下的她感到不安的!我看在離她很遠的地方再修一座墓,專門來放她生前我賞賜給她的器物吧!”大臣遵照皇帝的旨意去辦了。可是,事情還沒有辦完,朱元璋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了,於是,這些大臣都隨意找了一個地方草草將這些東西掩埋便離開了。由此,這些器物便散落於元大都皇宮附近。
看來還真得感謝這個朱元璋和大臣,否則我們就根本無法一睹這件國寶的風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