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寶帖”是現存最早的晉人法書真跡,然而,這個“三希寶帖”自從出現以後,其經曆就坎坷神秘,能夠真正明白其去向的人並不多。
“三希寶帖”鑒賞與去向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遠帖》,將其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藏於養心殿,合稱為“三希寶帖”,禦書匾額“三希堂”。《三希寶帖》由此名滿天下,被後世學書之人奉為圭臬。
《快雪時晴帖》是“書聖”王羲之唯一存世的真跡,是與《蘭亭序》並稱的行書佳構,但《蘭亭序》真跡早佚,更顯出《快雪時晴帖》的珍貴價值。此帖現藏台北故宮,為台北故宮博物院“十大國寶”之一。
《中秋帖》為書聖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的墨寶。卷前引首乾隆行書題“至寶”兩字;此帖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建國初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指示從海外購回,現為故宮博物院“十大國寶”之一。
《伯遠帖》為書聖王羲之侄王詢墨寶。1942年溥儀出宮之時將此帖帶出,後流落在外。1950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其購回,現為故宮博物院“十大國寶”之一。
1928年,“三希寶帖”躲過了與張作霖同葬火海那一劫後,一直保存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1933年為躲避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它與故宮其他珍貴文物一起輾轉遷移到了四川。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將大批故宮珍貴文物運往台灣,“三希寶帖”中《快雪時晴帖》也隨之去了台灣。如今它存放在台北市的中山博物院,也就是人們說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裏。
寶帖何以大難不死
人們常常提到“三希寶帖”,但是,這個寶帖何以如此珍貴呢?它到底珍貴在哪裏呢?要想知道個中緣由,還得從東北軍閥的一位將軍說起。
事情發生在1928年6月4日清晨,從北平開往沈陽的一列火車在行使到沈陽西郊一個叫皇姑屯的小站時,突然被一枚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這列火車為什麼會被炸毀?火車上坐著什麼要人?又是什麼人對火車上的人恨之入骨呢?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列火車上坐著當時赫赫有名的東北奉係軍閥張作霖,而製造這起事故的是垂涎東北已久的日本人,他們為了侵占東北而精心策劃的這次炸火車事件,史稱“皇姑屯事件”。
那麼這起事件跟本文要提到的“三希寶帖”有什麼關聯呢?
如果將事情來龍去脈說完,我們就會感到那瞬間的驚心動魄了。這又是為什麼呢?中間都發生了哪些事情呢?
原來,就在張作霖在離開北平的前一天的晚上,他曾派人專門去找當時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易培基索要一幅古人的書法名帖。麵對權傾一時的軍閥頭子,易培基不能強硬拒絕,於是推說這件書法鎖在保險櫃裏,而保險櫃的三把鑰匙分別由馮玉祥等三人持有,無法打開。張作霖因急於離京,又不便將寶帖強行拿走,隻好作罷。沒想到十幾個小時之後張作霖就被炸死了。
看來,如果沒有易培基靈機一動,這件國寶就要葬身火海了。
這件張作霖索要沒有要成而躲過一劫的古人書法名帖究竟是一件什麼樣的國寶呢?原來它就是“三希寶帖”,要想知道這件寶帖緣何得名,就得從北京的故宮說起。
故宮西北麵的養心殿是清朝各代皇帝起居的地方。養心殿西側的西暖閣有一間小屋,屋子的正牆上有三個結結實實的大字“三希堂”。這是乾隆皇帝寫的。
乾隆皇帝喜歡書法,而且特別喜歡曆代名家書法帖,因為他想吸收各大名家字風,以創立自己的字風,所以,乾隆皇帝派人四處收集字帖,並統一放入一個房子中,由自己親自保管。這間屋子何以叫“浠堂”?它與“三希寶帖”有什麼關係呢?原來,在他收藏的所有曆代書法中,有三件是令他喜歡得可以不思茶飯的寶貝。一件是晉朝書法家王羲之寫的《快雪時晴帖》;第二件是他的兒子王獻之寫的《中秋帖》;第三件是他的侄子王珣寫的《伯遠帖》。乾隆皇帝由於太喜歡這三件寶貝了,於是就在自己住的養心殿西暖閣專門隔出一間小屋,將它們收藏在這裏,為的是可以隨時欣賞、臨摹它們。這間小屋就被乾隆皇帝命名為“三希堂”。“三希”堂中放置的三本書法名帖也就被後人冠以“三希寶帖”的大名。
隱藏在寶帖中的秘密
“三希寶帖”既然是乾隆皇帝喜歡的寶貝,那麼這些寶貝都有哪些值得一提之處呢?其中又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呢?讓我們首先去探尋一下這件差點兒與張作霖一起葬身火海的國寶吧!
三希寶帖中的第一帖便是《快雪時晴帖》。
《快雪時晴帖》是我國晉朝書法家王羲之寫的一封書信。篇幅不大,長23.6厘米,寬16.4厘米,也就相當於現在一張普通信紙大小。全文僅28個字,寫的是“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王羲之在這幅《快雪時晴帖》中行書、楷書交替書寫,行筆自如流暢,神采飛揚。王羲之沒有想到,他隨手寫的這28個字,卻讓一代一代的後人為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