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32年,秦軍兵分南北兩路,再次進攻趙國,趙王同樣派遣李牧迎敵。李牧製定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首先,部署一部分兵力依托漳水和趙長城死死拖住南路秦軍,自己則率領主力部隊痛擊北路秦軍。大敗北路秦軍之後,李牧馬上引兵向南,彙合留守的趙軍進攻南路秦軍。南路秦軍得知了北路失利的消息,根本無心戀戰,隨即退走秦國。李牧再一次打敗秦國軍隊,保衛了趙國。隻是這時候的趙國,國內災禍連年,國外又與燕國紛爭不斷,難以支撐李牧反攻秦國,白白錯過了擴大戰果的機會。秦軍雖然戰敗,卻並沒有受到嚴重的創傷。
李牧之死
公元前229年,李牧再次來到西麵抗秦前線,這次他抱著為國捐軀的必死決心。趙國連年遭遇饑荒和戰爭,國家已經虛弱不堪,秦國這時趁火打劫,派遣大將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再次入侵趙國。如果李牧遏製不住秦軍的腳步,抵擋不住秦軍的進攻,趙國可能就要徹底亡國。所以,即使麵對同樣戰功赫赫的秦國名將,李牧也隻能勝利,不能失敗。
李牧、王翦同為戰國名將,同樣名震七國,在這場宿命的戰爭中,究竟誰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沒有人知道。他們率軍對峙了近一年,都很克製地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會戰。李牧知道,手中的士兵已經是趙國最後的根底,不能輕易損失。王翦也知道,秦王的目標是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秦軍士兵同樣不能輕易消耗。秦趙兩國擁有同樣的優秀將領,擁有同樣善戰的驍勇士兵,可惜秦王和趙王不是一樣的英明決斷。秦趙戰爭的僵局,被後方的變動打破了。
前方秦趙交戰,事關國家存亡,趙王異常地關心各種軍事信息。有一天,趙王的近臣郭開悄悄對他說,李牧八成想要造反叛變,投靠秦國。不然,憑借李牧大敗匈奴的軍事才能,為什麼戰爭打了這麼久還沒有結果。糊塗的趙王聽信了這個收受秦國重金賄賂的奸臣的謠言,立即下令召回李牧。
詔書到了軍營,李牧啞口無言。他戎馬一生、兢兢業業地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沒有他李牧,趙國早就被匈奴折磨得奄奄一息。沒有他李牧,秦國幾年前就可以攻占趙國。沒有他李牧,弱小的燕國甚至也可以羞辱趙國。他如果想要造反又如何會挑一個外有強敵,內有天災的時機,又為何偏要等到今日。十幾年前抵抗匈奴之時,趙王臨陣換將,吃夠苦頭的李牧就大可以離開趙國。幾年前,大敗秦軍之時,趙王興奮地大叫“李牧真是我的白起”,難道都已經被人忘記?趙王為什麼會做出如此荒謬的決定?李牧想不明白,也不想明白。他隻回答了趙王一句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牧知道違抗趙王命令代表著什麼,但是他不能不這樣做。李牧知道,趙國的將領中,隻有自己可以匹敵王翦這位秦國大將。如果李牧離開戰場,趙軍也就戰敗了,趙國也就覆滅了。但是,無能的趙王看不到李牧看到的東西。他隻為李牧違抗自己的命令而震怒,隻為李牧拒絕交出兵權而擔心。於是,悄悄地派出了心腹殺手,暗中殺害了李牧。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