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大家閨秀出身,徐夫人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家庭變故打倒。在那個年代,但凡讀過書的女人,身上都散發著堅忍不屈的品質。徐嘉賢亡故後,徐夫人獨自一人為徐世昌、徐世光兩兄弟撐起了一片天,這種堅忍不屈不僅支撐著她把兩兄弟帶大,還給了她把兩兄弟培養成人中之龍的信念。
剛開始,憑借深厚的家底,徐夫人尚可負擔兩個孩子的讀書費用。後來,家裏的錢物越來越少,徐夫人就開始做針線活,換來的錢一部分補貼家用,另外一大部分留給兩兄弟上學用。
如果徐夫人僅僅是做針線活供兩個孩子讀書,那麼她也沒有資格成為後來的大總統的母親。為了讓兩個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她寧可節衣縮食,也要給孩子請最德高望重的先生。每當兩個孩子要去上學的時候,徐夫人總要不厭其煩地叮囑他們認真學習。兩個孩子放學回到家,她也要屢次叮囑他們溫習史書。有時候,為了陪他們讀書,徐夫人也常熬到半夜,實在熬不住了,竟手托額頭睡在桌旁。如果她看到兄弟倆學業進步,就會非常高興,不過,如果他們在學業上有所懈怠,產生厭學的心理,她也會親自送二人到私塾,並囑咐先生對兩兄弟再嚴厲些。可以說,徐夫人在兩個孩子學業上所下的苦功,一點不比兩兄弟少。
在對兩兄弟品德的教育上,徐夫人也毫不懈怠。她不僅經常對兄弟二人講述家庭由盛而衰的曆史,樹立他們重振家業的理想,教育他們尊師重道,還在細節上對兩人嚴格要求。徐世昌後來回憶到,小時候因為家裏窮,經常餓肚子,看到桌上放著三份食物,就想把其中兩份全吃掉。徐母認為他不夠忍讓,為了改掉他的毛病,寧可把三份食物都扔掉,母子三人餓肚子,也不會對徐世昌有絲毫的縱容。
待到徐世昌年齡漸大,交往的朋友也越來越多了。對於交友,徐母也非常慎重。徐世昌每交一個朋友,徐母都會讓他把朋友帶到家裏來吃飯,順便觀察此人的品性是否端正,談吐是否得體。如果是品行端良的人,徐母就會熱情款待,如果不是,徐母則嚴厲地要求兒子斷絕與其來往。徐世昌成人後,身邊的朋友多為當地名人雅士,後來又能與袁世凱結為兄弟,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於他的母親。
經過幾年的私塾學習,徐世昌也逐漸成長為一個聰敏好學、品學兼優的優秀少年。但是,隨著徐家兩兄弟的逐漸長大,徐家的家境也一日不如一日。這一天,鄢陵縣的知縣、徐世昌的叔曾祖徐士醇派人找到徐夫人,再次提出要把他們母子三人接到鄢陵的事。徐士醇見他們孤兒寡母生活艱難,一直想向他們伸出援手,但徐夫人卻再次拒絕了。她推辭道:萬萬不可,我們家經曆了極盛而衰,如果現在接受別人的接濟,孩子們沒有經曆過艱苦的日子,將會碌碌無為,那我們徐家就再也沒有複興的一天了。聽了這話,徐士醇再也不多說,隻是感歎“汝苦心持家教子,異日必有成就,真我家功臣也”。
為了繼續供徐世昌兄弟讀書,徐夫人開始變賣自己的珠寶首飾,直到家中已再無可變賣的器物。1868年,徐家的生活已經貧困不堪。這一年,河南衛輝府下了一場大雨,這場雨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徐家的房子因為年久失修,房頂不斷漏雨,書房的牆壁出現了坍塌,無奈之下,徐世昌隻好停止讀書,文獻記載他“輟讀累月”。幾年之後,徐世昌已經長到十七歲,已經有能力分擔母親的負擔了。1871年,為了繼續自己的學業,他到表叔陳仲英家設館,一邊給低年級的學生當家教賺錢,一邊自學。以後的幾年,徐世昌先後到沁陽、太康、淮寧等地遊曆,一邊廣交文人雅士、賢師益友,一邊教書授課,補貼家用。慢慢地,徐家的生活也就稍稍寬裕了。
兒時困苦的家境,母親的嚴格教育,不僅讓徐世昌兄弟兩人繼承了徐母堅忍、進取的品質,更成就了他們出眾的才華。能夠賺到一些銀兩之後,徐世昌便帶著弟弟到處遊學,盡自己所能照顧弟弟。後來,兩人一起參加科舉考試,雙雙中舉,一時間傳為佳話。
結盟袁世凱
徐世昌父親早亡,家境貧寒,童年拮據的生活,使他必須寒窗苦讀,從而造就了他中庸內斂的性格;袁世凱出身名門望族,從小呼朋喚友,性格慷慨任俠。兩人性格迥異、出身不同,他們的不期而遇,不僅改變了各自的人生,也對清末民初的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麵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光緒八年(1882年)年底,河南開封在幾場北風席卷之後進入了深冬,天地間一片肅殺。臘月初八這天,本該清淨的小紙坊街上卻忽然熱鬧起來。這條街上居住的多是普通人家,而今天卻突然來了很多衣著體麵的人物,他們都是來向徐家兄弟道賀的。這一天是徐老夫人的壽辰,同時也是徐家慶祝兩兄弟同榜中舉設宴款待的日子。徐老夫人在院裏樂得滿麵春風,對她而言,兩個兒子的中舉遠比自己的壽辰更讓她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她多年的勞累沒有白費,徐家終於實現了光耀門庭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