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6月,徐世昌和徐世光一起到順天府應試,隨後兩人雙雙中舉,“公中一百五十四名,弟世光中七十五名……太夫人甚喜”。
徐家兄弟同榜中舉的消息很快在鄉裏傳開,名人賢士紛紛前來祝賀。在人群中,有一個二十五歲上下的年輕人格外出眾,他就是袁世凱。此時袁世凱已經參軍多年,昔日的紈絝子弟早已變成訓練有素的官兵,他的到來,讓徐世光感到十分光彩。這個時候,袁、徐二人已經是多年的好友,他們的相識,要追溯到三年前。
光緒四年(1878年),袁世凱在河南陳州閑居,創立了“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專門以文會友,一時間文人雅士雲集。第二年(1879年),徐世昌應邀到淮寧縣(今河南淮陽,屬陳州管轄)擔任文職。陳州袁端敏公祠有一個園子,閑暇時候,徐世昌到這裏遊園,恰逢袁世凱在園中讀書。看到徐世昌相貌堂堂,袁世凱覺得此人一定不俗,便殷切地前去攀談。袁世凱見對方談吐不凡,而徐世昌也覺得袁世凱見識廣博,兩人相見恨晚,遂成莫逆之交。正如曆史記載:
“郡城袁端敏公祠有園,暇往遊,適袁世凱慰廷讀書園中,見公狀貌偉岸,殷勤按晤,縱談當時之務,驚以為奇,因委心納交。”
徐世昌早年窮困,險些因湊不足盤纏而無法參加科舉。袁世凱見狀,多次資助徐世昌。光緒八年(1882年)科考之前,袁世凱送徐世昌百兩銀子,這才解了徐家的燃眉之急。有人說徐、袁二人的結盟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實際上,他們的互幫互助早已開始。
徐世昌中舉後又參加了兩次科考,一次未中,第二次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而弟弟徐世光未中。巧的是,在1882年參加科考之前,徐世昌因為擔心落榜,曾到京城前門外的一家廟中求簽,簽上寫有“光前裕後,昌大其門庭”,似乎恰與弟弟科舉名次比哥哥靠前,但最終是哥哥把徐家發揚光大相吻合。在這期間,徐世昌與袁世凱的來往日漸頻繁,而此時的袁世凱仕途並不得意。
徐世昌自被授翰林院編修之後,在京閑居九年。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7月,李鴻章率軍抵達平壤,然而,由於軍隊實力懸殊,清軍大敗。朝廷上下產生了以李鴻藻、榮祿為主的反對李鴻章的聲音。徐世昌一直密切關注時局,甲午戰爭爆發後,救國心切的徐世昌開始聯合各方力量,進行了彈劾李鴻章,支持張之洞、奕的一些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徐世昌曾多次與袁世凱商討時局,他隱約感到袁世凱或許能擔當起拯救清政府的重任,於是時不時向朝廷推薦袁世凱。這一年,袁世凱從朝鮮歸國,不久就被派到天津督練新軍,而他之所以能以“拔貢生”的身份被朝廷派到天津督練新軍,除了他在朝鮮立下的戰功卓越之外,徐世昌也功不可沒。
而徐世昌人生真正的轉折點,是在放棄五品翰林之位投靠袁世凱之後。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剛剛在朝鮮立下戰功的袁世凱接替胡燏棻的位置,奉旨到天津小站擴練“定武軍”,更名“新建陸軍”。這是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首次嚐試以西方模式訓練軍隊,小站也因此成了清末第一支近代化編練軍隊的誕生地,袁世凱早起的盟友也多是在天津小站彙集。
小站位於天津東南七十裏,遠離城區,周邊都是荒蠻之地,人跡罕至,鮮有人知。袁世凱來到小站之後,廣募新兵,聘用德國教官,全部采用西方新式武器,參考西方軍隊編製和操練方法,很快就建立起一支有別於清廷軍隊的武裝力量。這時候,徐世昌在朝中如魚得水,而袁世凱卻抱著絕對的信心,以一紙奏疏把徐世昌調到天津來。
1897年夏天,頭戴五品頂戴、身穿藏青朝服的徐世昌在北洋新軍官兵的簇擁下來到袁世凱麵前,這兩個兄弟已經好久不見,袁世凱顧不上寒暄,直接把徐世昌拉進廳內講起了他對新建陸軍的規劃。袁世凱神采奕奕地向徐世昌展示自己這兩年來的成績,並和他交流關於兵種設置、訓練方法、征兵標準、機構設置、軍製改革等方麵的想法,此時距離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兩年,看著操場上訓練有素的士兵們,兩個正當年的男人仿佛看到了清朝的希望。
袁世凱邀請徐世昌加入,起初徐世昌還有些猶豫,但看了小站訓練出的精英部隊之後,徐世昌果斷放棄了在朝中的五品翰林身份,一心一意地投靠到袁世凱麾下,徐、袁二人正式結盟。
1897年秋,徐世昌應張之洞之邀請到武昌,先後參觀了很多近現代工廠、武備學堂及名勝古跡,大概受到袁世凱的影響,每每與人交談,總要提及軍隊改革的問題。年底,張之洞想挽留徐世昌,但徐世昌義無反顧地返回北方,選擇在小站和袁世凱一起實現他們的夢想。
徐、袁二人不僅性格互補,在治理軍隊的才能上也非常合拍。袁世凱偏武,負責統管軍隊操練,徐世昌則偏文,充當類似軍師的角色,“每日治牘外,閱各種操法,演試各種新炮,考校各學堂,仍乘間看書,研求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