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兵中秀才”吳佩孚(2)(1 / 3)

袁世凱複辟帝製,遭到全國輿論的討伐。起初,曹錕聽從袁世凱的命令到處鎮壓起義軍隊,到了後來,全國輿論都倒向袁世凱的對立麵,這讓曹錕無所適從。他隻好去找吳佩孚尋求建議。吳佩孚為他分析了當前的局勢,得出的結論是袁世凱複辟一定會失敗。於是,他建議曹錕表麵聽從袁世凱的指揮,敷衍作戰,暗地裏與南方反袁勢力聯係,表明自己的反袁立場,這樣一來,不管最後勝利的是誰,曹錕都能落得個好名聲。曹錕一聽,果然有道理,便按照吳佩孚的建議去做。通過一係列事件,吳佩孚漸漸成了曹錕的左膀右臂和智囊團,曹錕越來越離不開他了。

支持五四運動,聲望劇增

得到曹錕的賞識,是吳佩孚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因為脾氣相投,吳佩孚和曹錕表麵上是上下級關係,實際上則成了關係非常融洽的兄弟。有一次,吳佩孚在湖南打了勝仗,得到湖南一個都督的賞識,這個都督就請曹錕吃飯,借機會打聽吳佩孚,想要把吳佩孚調到自己手下。曹錕自然不肯。回到營地,他立即宣布提拔吳佩孚,當時,吳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統帶,突然受到曹錕這樣的重視,讓他既感動又惶恐。他當即向曹錕表示,自己願意誓死效忠曹大帥。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和黎元洪之間發生府院之爭,直接引發張勳複辟的鬧劇。張勳軍隊攻入北京城,逼走了黎元洪,黎元洪走之前,通電任馮國璋為代理大總統。段祺瑞心胸是非常狹窄的,他不能容忍黎元洪把大總統位子讓給了馮國璋,又轉而向馮國璋發難。張勳複辟後,南方幾個省先後宣布獨立,段祺瑞主張武力統一南北,就聯合幾名軍閥,逼著馮國璋同意討伐西南。無奈之下,馮國璋隻好任命曹錕為南征第一路軍司令,段祺瑞則以參戰督辦的身份負責對南征戰事宜。

曹錕當了司令,本來很高興,他把這件事告訴吳佩孚,本來想得到他的祝賀,沒想到吳佩孚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馮國璋這個糊塗蟲,他把參戰督戰的職缺給了段祺瑞,實際上是把調度全國軍隊的權利給了他!這次南下風險太大了!段祺瑞這個老狐狸,一定會趁機收編咱們的部隊!”曹錕一聽,不知如何是好。吳佩孚說:“馮總統上台後極力主和,老哥可向總統建議,先以武力震懾南方軍隊,再找機會和談,斷了段祺瑞的念想。”曹錕覺得,先戰後和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就任命吳佩孚為第三師師長,先到漢口駐紮,再聽候命令進攻湖南。

身為軍人的吳佩孚已經脫胎換骨,再也不是年輕時候那個麵色白皙的文弱書生了。他“個子長而且瘦”,兩眼炯炯有神,威風凜凜,帶兵打仗的時候總是騎著戰馬衝在隊伍最前列。吳佩孚的身先士卒,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一時間,吳佩孚的“不怕死”在軍隊中傳為佳話,吳佩孚的聲望也越來越高。

根據作戰計劃,北洋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曹錕指揮,從湖北進攻湖南嶽陽;一路由張懷芝、張敬堯指揮,從江西進攻湖南醴陵、平江,兩路軍隊同時進軍,對湘、粵、桂三省聯軍形成夾擊之勢。

戰役開始後,張懷芝的部隊因為軍紀渙散,士兵無心作戰,還有不少臨陣脫逃,所以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曹錕這邊,吳佩孚帶領第三師、三個混成旅進攻嶽陽。吳佩孚善於鼓舞士氣,常常親自督戰,遇到臨陣脫逃的士兵就立地處死,經過一番治理後,吳佩孚的軍隊一路殺氣騰騰,節節勝利。駐守在嶽陽的軍隊統領是譚浩明,他見吳佩孚兵力強大,還沒等吳軍進入嶽陽就棄城逃跑了,吳佩孚來到嶽陽時,嶽陽已經成了一座空城。吳佩孚是讀過書的人,擔心譚浩明使的是空城計,當晚沒敢入城。第二天,他派探子進城打探,確認譚浩明部隊確實已經撤離,才帶領軍隊進了嶽陽。

攻下了嶽陽,接下來就要向長沙進軍了。吳佩孚熟讀兵書,善於使詐,在嶽陽城裏,他命人大肆宣揚自己一舉攻破嶽陽的事跡,把譚浩明的部隊描繪得不堪一擊。駐守在長沙的三省聯軍見譚浩明的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不敢再貪戀長沙城,紛紛棄城逃跑。就這樣,攻破嶽陽後的第八天,吳佩孚又一次不費一兵一卒攻占了長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