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兵中秀才”吳佩孚(2)(2 / 3)

吳佩孚在湖南的節節勝利,瞬間傳遍大江南北,他能征善戰,用兵如神,成了曹錕眼裏的得力幹將。經過湖南一戰,曹錕以為吳佩孚怎麼也能當上個湖南都督,沒想到,段祺瑞卻把自己湖南都督的位子給了沒有任何戰績的張敬堯,吳佩孚還沒表態,曹錕先不服氣了。此後,為了提高吳佩孚的名氣,曹錕逢人就說“子玉是我最大的本錢”,沒想到,憑著曹錕的這句話,吳佩孚的名氣竟然漸漸蓋過了張敬堯,成了國內響當當的善戰將領。

馮國璋下台後,徐世昌被推上大總統之位。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在法國召開。作為戰勝國,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提出了廢除“二十一條”、外國軍隊從中國撤出等合理要求,而其他戰勝國卻無視中國的要求,擬定了有損中國權益的《凡爾賽和約》,引起中國全國上下極大的不滿。徐世昌政府經過反複斟酌,認為在和約上簽字能使中國的損失最小化,遂決定同意簽字。這個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遭到多方麵的抵製,反應最激烈的是當時北京的一些大學生。

5月1日,愛國大學生們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5月4日這天上街遊行。5月4日這天,幾大高校的學生雲集天安門,高舉“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收回山東權利”等口號,要求懲治在和約上簽字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人。受到愛國學生感染,吳佩孚也對北洋政府的懦弱妥協深感不滿。他多次通電反對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他對徐世昌說:“青島得失,為吾國存亡關頭。如果簽字,直不啻作繭自縛,飲鴆自殺也。”隨後他又表示,維護國家權益是軍人的天職,與其懦弱妥協,在和約上簽字,成為各國的笑柄,不如“背城借一”,和列強較量高下,挽回山東等地的損失。他說,“如國家急難有用,願率部作政府後盾,備效前驅”。

後來,憤怒的學生衝進曹汝霖家中,痛打章宗祥,放火燒了曹家宅院,製造了“火燒趙家樓”事件,主張簽字的“賣國賊”們嚇得不敢作聲,吳佩孚則在一旁稱快,還表揚學生的愛國行為,稱他們的運動是“其心可憫,其誌可嘉,其情更有可原”。因為支持五四運動、反對在和約上簽字,並倡議武力對抗列強,吳佩孚一下子聲望劇增,被讚許為愛國軍人,而另一邊,主張簽字的段祺瑞則遭到唾罵,名聲掃地。

曹吳合力稱霸中原

五四運動前後,正是段祺瑞極力推行武力統一的時候。吳佩孚的軍隊在湖南接連勝利,讓段祺瑞看到了武力統一全國的希望。於是,他抓緊籠絡曹錕和吳佩孚,希望他們能夠繼續隨他向南征戰。1918年4月,段祺瑞授予曹錕、吳佩孚等人榮譽勳章以表嘉獎,還賞給吳佩孚三十萬軍餉,他本來以為,這樣就能讓這兩員大將繼續南下征戰,不料馮國璋卻在這時給曹錕發來電報,警示曹錕“久戎於外,直隸根本之地,未免空虛,倘有疏虞,便無退步”,讓曹錕馬上帶兵回程。於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段祺瑞這邊笑臉相迎,給曹、吳二人獎勵,曹錕吳佩孚這邊,卻雙雙稱病告假,要求停戰休息。這下段祺瑞可不幹了,因為這樣一來,統一全國的進程肯定會受阻。於是,段祺瑞決定從南京出發,親自到湖南督戰。

吳佩孚打心底不服段祺瑞,他要向段祺瑞證明,自己不願意打仗,絕不是因為能力不行。他派人打聽到段祺瑞的行程,得知4月20日段祺瑞從南京出發,吳佩孚當晚就向衡山進軍,第二天就把衡山拿下了;4月22日,段祺瑞電報稱已經到達漢口,吳佩孚馬上攻下了衡陽。段祺瑞收到吳佩孚攻下衡陽的消息,大喜過望,剛準備對其進行嘉獎,吳佩孚自己先“得瑟”起來。他還寫了一首詩,表示自己靠“餘威”就能震懾住各地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