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兵中秀才”吳佩孚(3)(2 / 3)

除了政治主張,吳佩孚對政府的其他事務也越來越關心了。對於吳佩孚來講,他隻不過為了盡自己一份微薄之力,但在曹錕眼裏,吳佩孚卻功高蓋主,令人不安。

吳佩孚在北洋政府的地位如日中天,他在河南的軍隊勢力也日漸龐大。到了1924年前後,吳佩孚控製了直隸、河南、陝西、山東、湖北等地,擁兵十萬之重,並實際掌握了北洋內閣的權利,以至全國十八個省的總督、督軍紛紛到洛陽設立辦事機構,洛陽一時間成了北洋政府重要的政治中心,甚至有人把吳佩孚在的洛陽稱為“西宮”,連吳佩孚的老上司都不無嫉妒地說,“洛陽打個噴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這個時期,吳佩孚的聲望、軍事實力、政治地位都達到了頂峰。1924年9月8日,吳佩孚的頭像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麵,在他的照片下麵,寫著這樣兩行字:

GENERAL WU(吳將軍)

Biggest man in China(中國最強者)

在當時混亂的政治下,全國都把目光集中到吳佩孚身上,很多人相信,隻有吳佩孚能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麵,就連美國人、上海英文雜誌《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約翰·鮑威爾也覺得吳佩孚“比其他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

然而,曆史並不總是按照人們的意願前進。就在吳佩孚登上《時代》雜誌的一個星期之後,在東北臥薪嚐膽的張作霖突然發難,帶兵十五萬,分山海關、赤峰、承德三路向關內進軍。出發之前,張作霖還不忘調侃曹錕,說聽說他依然被吳佩孚控製,當著傀儡,把曹錕氣得夠嗆。

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吳佩孚帶兵在前線激戰。正當直、奉兩軍戰得不可開交之際,吳的老部下馮玉祥臨陣倒戈,連夜帶兵潛回北京,控製了曹錕,奪取了中央政權。過了很久,吳佩孚才得知北京政變的消息,這時想要還擊已經為時太晚了。吳佩孚對馮玉祥的背叛深感不解,他親筆寫信給馮玉祥:“與足下袍澤數年,以心相印,今被暗算夫複何言!……佩為亡人,亦曾受教於君子,惟不明心跡,是以不免耿耿耳。”

第二次直奉戰爭成了吳佩孚人生的分水嶺。為了躲避馮玉祥、閻錫山的圍剿,他帶著不足兩千人的餘部,從天津逃到山東,從山東逃到湖北,遭到拒絕入境後,又躲進了深山。這樣一位曾經叱吒風雲的大帥,在政治生涯的最後一幕,竟落得如此淒涼。據說,吳佩孚躲在深山之後,又遭到段祺瑞手下的暗殺,因為終日憂心忡忡,吳佩孚一夜白頭。

死於牙病,千人送行

曾擁貔貅百萬兵,時衰蜀道苦長征。疏狂竟誤英雄業,患難偏增伉儷情。

楚帳悲歇騅不逝,巫雲淒咽雁孤鳴。匈奴未滅家何在,望斷秋風白帝城。

被迫下野後,吳佩孚試圖掙紮一番,重返政壇,但最終失敗了。落魄之中,他寫下了這首詩,回顧自己輝煌的一生。不管在打仗過程中用過多少詭計,吳佩孚始終是一個正義凜然的堂堂軍人。他至死堅守自己的“四不原則”——不納妾,不積金錢,不留洋,不走租界。

被馮玉祥驅逐追殺之際,吳佩孚從天津逃到山東,被老家拒絕入境;他轉而投奔湖北,又被湖北禁止入境,可謂四麵楚歌。當時,有部下建議他躲到外國租界中,被他拒絕了。他覺得“堂堂軍官,托庇外人,有傷國體”,寧可躲進深山,也不願意向外國人求助。

吳佩孚在他的一生中,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當時,國會議員們在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辦公,他們嫌辦公地點狹小,想要把紫禁城的三大宮殿拆掉,建成西式大廈。為了拆除後分款一事,國會議員和參議員們爭執了很久。這件事被在洛陽練兵的吳佩孚知道了,他勃然大怒,斥責議員們貪圖小利的思想,並越過他們,直接致電給總統、內閣總理、財務總長和內務總長四人:

頃據確報,北京密謀,決拆三殿,建西式議院,料不足則拆乾清宮以補足之,又遷各部機關於大內,而鬻各部署。賣五百年大棟木殿柱利一;鬻各部署利二;建新議院利三;建各新部署利四。倡議者處心積慮,無非冀遂中飽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