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3 / 3)

不久,後唐莊宗李存勖被殺,後唐明宗即位。馮道馬上積極活動,他通過朝中心腹迅速知曉了後唐明宗想要有所作為,因而提倡居安思危,關心百姓的疾苦,馮道從這個信息中看到了自己重新得到重用的希望。

一天早朝,明宗問滿朝文武:“今年的年景如何?”很多大臣習慣了阿諛奉承,便說了些粉飾太平的話。然而此時的馮道根據先前得到的關於後唐明宗治國的基本方針的信息,很快明白後唐明宗這個問話的意思,實際上是在試探哪些大臣確實能夠居安思危並關心民生疾苦,馮道決定迎合後唐明宗的心思來回答。可這又讓馮道有些猶豫了,因為如果僅僅提到居安思危的問題,他自信毫不費力,但如果照實說年景的問題,那肯定掃皇帝的興致,因為當時民間年景非常糟糕,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如果不照實說,那就跟其他大臣的回答沒有兩樣,自然不能讓後唐明宗滿意。怎麼辦才好呢?他想到了一個借詩詞來影射當時年景的方式。

隻見他不慌不忙地走到後唐明宗跟前說:“陛下,我想給您講一個故事。”後唐明宗聽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回答,非常感興趣,便高興地說:“很好啊,我倒想聽聽你有什麼高明的見解。”馮道說:“我當年在晉王府的時候,奉命到河北中山一帶公幹,途中要路過井陘。我早就聽說過井陘是個很難走的地方,人馬到了那裏,多發生被絆倒摔傷的事,我就十分小心地走過了井陘。沒想到過了井陘,到了平地,卻從馬上摔了下來,差點摔死,我這才明白凡事要處處小心,時時提防。我的事雖小,卻可以用來比喻大的事情,望陛下不要以為五穀豐登,河清海晏就可以高枕無憂了。要兢兢業業,不要放縱享樂,這才是我們臣下所希望的呀!”

馮道的這個故事正中後唐明宗的下懷,他微笑著點頭說:“你說得一點兒都沒有錯,我們現在確實得有這麼一種居安思危的態度。”接著,後唐明宗又問馮道:“那麼,你認為現在天下百姓的日子過得怎麼樣了呢?”馮道按照早就想好的唐代詩人的詩詞委婉地說道:“唐朝有位叫聶夷中的詩人,寫了一首《傷田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穀,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帝王心,化做光明燭,不照綺羅宴,偏照逃亡屋。’當我看到現在百姓的生活,就不由地想起這首詩來,不知道陛下聽後有何感觸?”後唐明宗早就從馮道的話裏聽出了他所影射的內容,可是由於馮道精明地采用了詩詞的方式,所以明宗不僅沒有大怒,反而稱讚馮道說得好,他要求所有大臣都要牢牢記住這首詩,多關心關心百姓的生活。馮道憑借自己精湛的官場用語術,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評價,他也因此被後唐明宗提拔為一品宰相,一度得到皇帝的重用。

後唐明宗去世以後,皇位的爭奪戰日趨激烈。麵對這種情況,馮道“審時度勢”地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方針,他覺得如果想保全自己,必須看準風向,誰的勢力大,就趕緊擁護誰;如果誰失勢,則率先推倒誰。

後唐明宗的兒子李從厚即位後,同宗的李從坷就興兵進攻,想要奪取帝位,李從厚得到消息後,嚇得連臣下也來不及告訴,就慌忙跑到自己的姨夫石敬瑭的軍中。馮道了解到李從坷已經控製了整個京城的局麵,正擺出一副殺氣騰騰的陣勢準備鎮壓敢於反抗的大臣和百姓。馮道心想:不能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應該率先讚成李從坷取代李從厚成為新皇帝,這樣才能既保住自己的性命,又能憑借擁立新皇帝的功勞繼續得到重用,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天早上,當其他大臣對京城兵變不知所措時,馮道卻按照自己已經想好的計劃,一反常態,出人意料地向百官提議去迎接李從珂。對於馮道的這個提議,反對者很多,他們說:“哪有天子在外,大臣反去勸別人當皇帝的道理呢?我們是不是該去投奔天子?”馮道根據已經想好的辯詞說:“李從珂擁有大軍,且性格果斷。而李從厚不過是個小孩子,即位以來尚未掌握實權,為人又過於優柔寡斷,不適合做皇帝,我的決定肯定沒錯,如果大家信得過我,就跟我一起去迎接李從珂吧。”

馮道深知自己身為宰相,權位為諸官之首,又兼一些官吏為他所親手提拔,因此,他堅信隻要自己堅持,多數人都不好說什麼。果然,當馮道提議表決時,絕大多數人都同意了,一起到洛陽郊外去列隊迎接李從坷,並獻上了請李從珂當皇帝的勸進文書。就這樣,馮道憑借自己靈活的處事原則,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搖身一變,成了新朝的開國功臣。

馮道善於根據不同握權者的性格特點,製定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從而能夠曆經多個皇帝而依然活躍於官場的高層,足見其圓滑變通的為官手段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