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2 / 3)

到了鹹陽後,張儀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麵目,他來到軟禁楚懷王的地方對他說:“從前你答應把黔中的土地給我,卻沒有兌現。今天委屈你前來,就是要兌現以前的約定。如果君王早晨答應割地,晚上我就送你回國。”楚懷王質問道:“秦國縱然要得到土地,也該好好說,何必如此詭計多端?”張儀說:“不如此,君王一定不會答應。”楚懷王說:“我願意把黔中的土地割給秦國,請求與秦王訂立盟約,你們派一將軍跟我到楚國接受土地,怎麼樣?”張儀說:“盟約並不可信,必須先派使臣回楚國,把地界交割分明,才能為大王餞行。”不過這次張儀失算了,楚懷王很有骨氣,他沒有答應張儀的要求,而是憤怒地說:“你把我誘騙到此,又強行要我割地,我死就死了,不受你的威脅。”張儀三次欺騙楚懷王,這次楚懷王落在了自己的手中,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這個傻乎乎的國王的,最終楚懷王隕命於秦國。

4. 一起吃掉蛋糕

——三家分晉的狂野之心

春秋後期,晉國的大權逐漸落到了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家士大夫手中,出現了士大夫專權的局麵,即所謂的“政在家門”,晉國國君根本左右不了臣下,而這四家當中,智氏的勢力最強,也最驕橫,其次是韓氏、魏氏,趙氏的力量則較弱。

晉國不可能長期處於這種由四家共處的統治下,要麼由一家消滅其餘三家,要麼就是韓、魏、趙滅智氏而三分晉國。原本智氏有能力統一晉國的,可是偏偏他最後一個領導者是智伯,而韓氏、魏氏和趙氏雖有可能會被逐一消滅,可他們此時的領導者卻分別是韓康子、魏桓子和趙襄子。由於領導者素質的差異最終導致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好戲。

智伯是個貪婪而又狂妄自大的人,他喜歡依仗自己的實力去侮辱別人。一次,智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一同宴飲。智伯無緣無故地戲弄韓康子、魏桓子,盡管這兩人口頭上不說什麼,但是心裏卻非常忌恨智伯,他們決定聯合起來消滅智伯。與此同時,智伯也在天天想著怎樣才能吞並其餘三家。四家之間的戰爭悄然開始了,對陣的雙方是智氏和韓、魏、趙聯盟。這原本是實力懸殊的對陣,智氏掌握著晉國的國家軍隊,且有著強大的國家後勤保障,其軍事和政治力量都是韓、魏、趙難望其項背的。因此,韓、魏、趙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必須靠戰略。三家決定聯合起來對付智氏,經過認真商量,三家決定采取誘敵深入、背後開花的戰略,然而要實行這個戰略,則必須犧牲一家作為誘餌,引誘智氏傾全力去進攻,然後另外兩家混入智氏陣營,偽裝參戰,見機行事,從其背後打亂其陣腳,最後形成夾擊之勢。權衡利弊之後,他們一致同意趙襄子的意見,由離智氏最遠且實力最弱的趙氏作為誘餌,這樣便能以最小的代價誘使智氏長途奔襲,以拖垮智氏的軍隊。

就在三家緊鑼密鼓商量滅智氏的時候,智伯也找到了逐一消滅三家的借口,他告訴他們說:“晉國素來是中原的霸主,沒料到讓吳國沾了光,在徐州大會上又讓越國占了先,這是晉國的恥辱,若能把越國打敗,晉國仍能當上霸主。我主張每家拿出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交給公家統一管理,這樣就能積累財富,多養軍隊,增強國力。”其餘三家都知道智伯所說的“公家”實際上就是他自己,他無非是想以此為借口多占土地,然後進一步吞並其他各家。

智伯的這個建議正好為三家製定的戰略找到了機會,一場陰謀和“陽謀”交織的大戰開始了。按照三方既定的戰略方針,韓、魏采取陰謀:假裝加入到智伯的陣營中去;而由趙氏以“陽謀”:作為誘餌來與智伯對抗。

當智伯派人向韓康子要地的時候,韓康子爽快地答應了,他對臣下說:“智伯貪圖利益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他就將討伐我,不如給他土地。智伯得到土地以後,必會很高興,接著他就會再向別人要土地,別人不給,他就要出兵討伐,這樣我們就可以免於兵禍,乘機而動。”智伯得到韓國的土地,接著也向魏桓子要土地,魏桓子毫不猶豫地將土地給了智伯,魏桓子跟大臣們解釋的原因也跟韓康子一樣,他說:“為什麼要給智伯土地呢?智伯無緣無故地索求土地,諸大夫必然驚恐害怕,我們給他土地,智伯又必然驕傲。智伯驕傲了就會輕敵,我們因為害怕就會互相接近,以我們這些團結一致的軍隊去對付智伯的驕兵,智伯必敗。

韓、魏陰謀順利實施,輪到趙國的“陽謀”上場了。當智伯派人向趙襄子索要土地的時候,趙襄子義正辭嚴地拒絕道:“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我趙襄子怎麼敢輕易拿它送人呢?”他這一番言行果然激怒了智伯,他氣急敗壞地發動了對趙氏的戰爭。這時他已經被韓、魏的陰謀所迷惑,認為韓、魏肯定是畏懼自己的實力,而順從自己的領導了。因此,他派人讓韓、魏隨同自己一起進攻趙氏,還對他們許諾說:“我們要集中力量對付趙家,等到滅趙之後,我們三家平分趙家的土地和財產。”韓、魏一看智伯已經上了自己的圈套,便高興地答應了,他們甚至一味地縱容智伯擴大戰爭規模,從而讓智伯陷入戰爭的泥潭中,即便不敗,實力也得消耗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