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退讓後由我說了算
——袁世凱控製清廷的詭計
善於謀權者,不在乎一時一事,他可以暫時舍棄手中的權力,為的是以後能夠取得更大的發展,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行為方式。清末梟雄袁世凱便在政局混亂的時候選擇了退避,一旦條件成熟,他便跳出來奪取清王朝的大權。
袁世凱的發家是從投靠淮係軍閥李鴻章開始的,李鴻章命袁世凱前往天津小站組建和訓練新軍,袁世凱花了幾年時間便訓練出一支龐大的陸軍。由於重要將領都是由他親自選定的,又幾乎都是小站出身,因此,這支軍隊隻聽從他的調遣,這是袁世凱日後奪取大權的資本。
然而清朝廷內如載灃、鐵良、良強、善耆等滿族少壯派貴胄,千方百計地企圖奪回對清朝政權的領導權,以鞏固他們的世襲地位。所以他們將兵權在握的袁世凱看做眼中釘,袁世凱早就感覺到芒刺在背了,他知道自己羽翼還未豐滿,如果硬碰,必然性命不保,因此,他決定退守。
袁世凱的退讓讓滿洲貴胄們以為這是袁世凱不敢跟自己鬥,便瘋狂地向他發起了進攻,他們召開改革官製的討論會,這次會議的結果如同給了袁世凱一記悶棍,打得他暈頭轉向。原來西太後慈禧拍板定案的官製改革方案讓袁世凱的各項兼差都有名無實,如督辦政務處改為會議政務處,規定各部尚書為會議政務處大臣,與各國的國務大臣相似,袁世凱為地方官,不可能參加會議,參與政務大臣一職等於自然取消;練兵處既已並入陸軍部,會辦練兵大臣及辦理京旗練兵大臣各職也就名存實亡;新設的郵傳部已管理全國郵電路政,他的督辦電政、山海關內外鐵路、津鎮鐵路各職亦等於撤消,此外,會議商約大臣一差由於與英、美、日各國商約已經議定,早就無事可幹了。
袁世凱是何等精明之人,與其被他們撤職,還不如先提出來辭職,這才叫識時務者為俊傑。從北京回到天津不久,袁世凱連上兩個奏折,其一,自請辭去兼差;其二,表麵上主動交出北洋軍,實際上要求保留部分軍權。慈禧成全了袁世凱這個想法,同意了袁世凱辭去職務的請求。
袁世凱隻身前往天津,這裏才是自己的老巢,同時,令他寬慰的是,自己手中仍有第二和第四兩鎮的軍隊以及遍布京城周圍的北洋新軍,因為這些新軍的統帥都是自己的人,這樣,袁世凱的退讓避開了鐵良、載灃等人的攻擊矛頭,從而也為自己東山再起積蓄力量。
退讓並沒有消除載灃、鐵良等人的戒心,他們時刻尋找機會來剝奪袁世凱的兵權,運氣此時似乎不在袁世凱這邊,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相繼死去後,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當上了皇帝。讓袁世凱始料不及的是載灃成為了攝政王,總攬一切朝廷大事,袁世凱知道載灃要對自己下毒手了。不久,袁世凱收到了朝廷下達的詔書,意思是袁世凱因為患了腳病,走路很困難,難以勝任所任官職,勒令他棄職回原籍療養。袁世凱知道此時如再不避開載灃他們,很有可能會遭到毒手,因此,他公開宣布自己從此退出官場,過隱居生活了。
袁世凱確實大張旗鼓地來到了彰德北門外洹上村,他買下一座別墅,前臨洹水,右擁太行,山清水秀。他嫌這座別墅太小,於是加以改建擴充,題名“養壽園”,園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山石疊翠,池水碧綠。袁世凱經常在這個池塘上劃船,並拿著蒿杆站立在船尾,讓自己的哥哥披著蓑衣搖著扇子坐在身邊,並照相留念,美其名曰“蓑笠垂釣圖”,送給上海《東方雜誌》登載,以表示自己寄情山水,漁樵足樂,不再聞問政治。
袁世凱果真真心回歸自然,遠離政治了嗎?當然不是!袁世凱時刻想到的是提防載灃等人。一天,有個小吏到彰德去拜見袁世凱,勸他出山:“袁公,現今朝廷大亂,一天不如一天了,我大清朝平定叛亂的四個人才中,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相繼去世,目前隻剩您一個人了,倘若再不出山,說不定眼看著危機就會降臨到您身上來了。”袁世凱馬上想到這個小吏一定是載灃等人派來試探自己的,如果自己不小心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那麼很有可能招來殺身之禍,因此,他嗬嗬一笑說:“您過慮了,現在朝廷有載灃等人,他們英明神武,對付目前這些小毛賊,他們根本費不了多少心思,我出不出山都沒有多大關係。至於我個人的榮辱,我早已不在乎了。除非有朝一日皇上開恩想到我,讓我出山,否則我準備終老於這湖光山色之間。”袁世凱分析得不錯,此人果然是載灃派來調查袁世凱隱居後的行蹤和想法的,得到袁世凱這番話後,載灃等人逐漸放鬆了對袁世凱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