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代的海疆與對外貿易,人們馬上就會想起下麵幾個詞:倭寇、鄭和、海禁、戚繼光。
真實的曆史遠比這些詞彙更為生動。在藍色的海岸線上,這個王朝的所有特點都真實地展現了出來,無論是優勢還是弊端。
突破海禁的鄭和船隊
明朝初年,就曾經公布過嚴格的禁令,禁止出海,無論是經商還是從事其他交往活動。然而,一位叫做鄭和的宦官,打破了這道禁令,讓自己的船隊成為當時世界矚目的焦點。
七下西洋,征途萬裏
鄭和,原姓馬,雲南昆陽州人氏,出身於世代穆斯林家庭。其遠祖名叫所菲爾,是“西域天方國普化力(布哈拉)國王”。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因被鄰國侵略,所菲爾舍國適宋,神宗封他為寧彝侯,後又加封為寧彝慶國公。
鄭和的曾祖伯顏,是所菲爾的八世孫。伯顏的長子名叫察爾·米的納,元末被授滇陽侯,察爾·米的納之子,即鄭和之父,名叫米裏金,生於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卒於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馬為姓,授雲南行省參知政事,襲封滇陽侯;娶妻溫氏,生二子四女,長子文銘,次子和。鄭和的祖父、父親,都曾去麥加朝覲,故有“哈隻”的榮譽稱號。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等率兵征討雲南。年僅十二三歲的鄭和被擄獲,編入傅友德軍中,隨明軍抵京師(南京),後又進燕王朱棣的府邸當了太監。
鄭和“豐軀偉貌,博辨機敏,有智略,習兵法”,深得燕王朱棣的信任和喜愛。在“靖難之役”中,特別是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燕王軍隊與曹國公李景隆的部隊戰於鄭村壩(今北京大興縣東),鄭和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朱棣當了皇帝的第二年(1404年)元旦,賜和以鄭姓,並選他為內官監太監,以示酬勞。
《明史·鄭和傳》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據此可知,促使明成祖朱棣決心派其親信鄭和率隊下西洋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懷疑被趕下台的建文帝逃亡海外,為尋找其下落,消除這一政治隱患;第二,耀兵異域,以示中國之富強,進而壯大明成祖朱棣本人之聲威。
此外還應有第三個原因,即明初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繁榮,鄭和下西洋可以發展海外貿易,換取海外珍寶,滿足封建王公貴族和勳爵們的奢侈享用。這一點可以從鄭和的船隊名為“寶船”、“西洋取寶船”及回國時“所取寶物不可勝計”等事實中得到證明。無論明成祖的主觀動機如何,有一點則是毫無疑義的。鄭和以其非凡的組織能力和創造力,充當了這部轟轟烈烈的下西洋活劇中的主角,成為中外航海史上的一代偉人,他所創造的航海偉績將永垂青史。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
第一次,永樂三年(1405年)五月已卯,“宦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第二次,永樂五年(1407年)回家不久複受命出使西洋,永樂七年(1409年)回國。接著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乙已,“內官鄭和使西洋諸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第四次,據《明成祖實錄》卷86載,永樂十年(1412年)“十一月丙申,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諭滿刺加、爪哇……諸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實際上該年鄭和並未成行,而是駐軍長樂縣十洋街,並奏建長樂南山行宮以為官軍祈福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長樂南山三峰塔寺;四月,“道出陝西,求所以通譯回語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這一年冬天,鄭和才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永樂十三年(1415年)七月癸卯,“鄭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國還。九月壬一寅,鄭和獻所獲蘇門答刺賊首蘇幹刺等於行在。”
第五次,永樂十五年(1417年)五月十六日,鄭和在泉州伊斯蘭教靈山聖墓行香並勒石紀念,不久即統帥舟師下西洋;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戊午,“官軍自西洋還”,受到成祖的犒賞。
第六次,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癸已,“鄭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諸國”;永樂二十年(1422年)八月壬寅,“宦官鄭和等使諸蕃國還,暹羅、蘇門答刺、阿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戊寅,“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諭諸番國”。這時,鄭和已所屆花甲。宣宗詔諭下達後,鄭和並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年)正月,他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刊勒《通番事跡碑》;十一月,又在長樂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靈應碑》,並“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隊出五虎門,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年),這位63歲的老人“奉使曆忽魯謨斯第十七國而還”。約在宣德十年(1435年),他默默地在南京辭世,終年65歲。鄭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當地群眾俗稱“馬回回墓”。其後裔自明清以來世代相襲,定期來這裏祭掃,從未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