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藍色海疆與白銀資本(2)(1 / 3)

對外:白銀資本的流入

明代中國與美洲間的貿易航線起點是福建月港(今龍海海澄)、廈門和廣州等地,以馬尼拉為中轉口岸,終點在墨西哥阿卡普爾科(Acapulco)。澳門則扮演了中歐貿易樞紐的角色。

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西班牙海軍將領米蓋爾·洛佩斯·德·利雅實比(Miguel Lopez de Legaspi )率艦隊自墨西哥出征菲律賓;1571年在馬尼拉建立殖民首府;1585年設都護府,歸新西班牙總督區(今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地區)遙領。當時菲律賓群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本地物產甚至難以維持殖民當局開支,利雅實比給新西班牙總督的報告就稱殖民當局能從當地所得的“唯有肉桂而已”。

而中國所產手工業品價廉物美,在歐美及南洋各國素負盛譽。菲律賓殖民當局欲進行資本原始積累,唯有從事對華轉口貿易一途,甚至日用消費品也不得不就近仰仗中國供給。在菲律賓立足甫定,西班牙人就於1575年從馬尼拉派遣兩名傳教士和兩名軍官前往漳州,希望與中國締結商約。為吸引華人來菲移墾經商,殖民當局也對華人商旅、華貨采取了一些保護、獎勵、優待措施。

自嘉靖二年(1523年)以來荼毒中國沿海多年的“倭患”平息,為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塗澤民上疏開放海禁,準販東、西二洋,明廷重開中斷四十餘年的海外貿易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前提。

1565年,“聖巴勃羅號”從菲律賓返航美洲,從而開辟了墨西哥與菲律賓之間的往返航線。1574年,兩艘馬尼拉大商帆滿載中國絲綢、棉布、瓷器等貨物駛向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標誌著著名的馬尼拉大商帆貿易正式投入運營。“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貿易線活躍於1574年至1815年,曆時240年之久。

輸入馬尼拉的中國貨物有生絲、絲織品、天鵝絨、綾絹、綢緞、棉布、麻織品、珠寶、工藝品、鋼鐵錫鉛製品、硝石、火藥、食品、家禽、家畜等,尤以紡織品為大宗。由於西屬美洲市場需求甚殷,中國絲織品和棉織品很快躍居馬尼拉大商帆輸往美洲貨物榜首,並一直保持到大商帆貿易的終結。直至18世紀末,中國絲綢等商品仍占墨西哥進口總值的63%。

對華貿易的興盛,使太平洋貿易量一度超越大西洋貿易量,這從貿易投資方向可見一斑:1618—1621年間,美洲投入對歐貿易資金為150萬比索,而對東方貿易資金為165萬比索。

直至明初,中外貿易仍以奢侈品為主。自南宋以來,中國大量購買海外珍寶、香料、藥材,造成長期貿易逆差,金、銀、銅錢大量外流,成為一個嚴重問題。曆朝均嚴禁金屬出口,但效力不大。西人東來後,中國日用消費品獲得了廣闊的新市場,中國對外貿易商品構成發生本質變化,國際收支隨之逆轉。

至晚明時,較之中國,歐洲在火器、鍾表、呢絨、船舶、玻璃等生產部門已占優勢;但在國際市場需求量最大的日用品生產方麵,中國商品則擁有千百年間發展起來的精湛工藝,質量優良,風靡歐美和日本市場。此外,一部分由於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一部分由於宋明之間中國白銀需求增長一直快於供給增長,明代白銀購買力相當於宋、元時期的兩倍。而美、歐正處於“價格革命”時期,導致中國商品以白銀為計量單位所表示的相對價格極為低廉,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大的價格優勢。

當時,墨西哥市場上中國絲織品價格是西班牙同類產品的1/3,在秘魯是1/9,在東南亞是荷蘭同類產品的1/3,在歐洲是歐洲產品的1/4—1/3。墨西哥市場歐洲麻織品幾乎比中國同類產品貴8倍。1621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價格采購一批台灣生絲,運到歐洲市場後售價為每磅16.8盾,毛利率達320%。

由於歐洲商品難以與價廉物美的中國貨競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後來躋身對華貿易的荷蘭人、英國人都不得不用銀幣購買中國商品,對外貿易順差一直保持到19世紀中期(1865年以前)。

自阿卡普爾科返航馬尼拉的大商帆運載的主要是用以購買中國貨物的白銀開始,西屬美洲流往馬尼拉的白銀開始每年約100萬比索,後來達200—300萬比索,有時甚至超過400萬比索。1571—1821年間,輸入馬尼拉的美洲白銀共計4億比索之多,其中絕大部分又轉輸中國。

此外,還有部分輸入歐洲的美洲白銀通過貿易轉運澳門,然後流入中國內地。中外曆史文獻中有關美洲白銀流入中國的記載比比皆是。西班牙人多次抱怨“中國商人把從新西班牙運來的白銀幾乎全部運走了”,一位西班牙海軍上將則驚歎道:“中國國王能用來自秘魯的銀條修建一座宮殿。”

僅1631年一年,由菲律賓輸入澳門的白銀就達1400萬兩,大約相當於永樂元年至宣德九年(1403—1434)大明王朝30年鼎盛期內中國官銀礦總產量的2.1倍,是萬曆年間明朝國庫歲入的3.8倍。1593年1月、1595年7月和9月,西班牙國王三次頒發敕令,規定每年從墨西哥運抵菲律賓的白銀以50萬比索為限,企圖遏止美洲白銀流入中國。但這種違背經濟規律的敕令成為一紙空文,甚至菲律賓殖民地總督本人也公然違反敕令,攜帶大量美洲白銀進入菲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