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藍色海疆與白銀資本(3)(1 / 2)

一個有失官格、有失人格的人又怎麼能讓其繼續當官呢!然而,公平地說,這也不能全怪那些買官者。“插起招軍旗,自有吃糧人”,當那些掌握官權、官命的人把官位當做商品出賣的時候,要下級官員不用行賄的辦法買官,簡直不可能。也可能有那麼幾個官員鄙視賣官而不為所動,守住為官、為人的道德底線,但大部分官員是抵製不了這種誘惑的。而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也並非甘願如此,而是萬不得已而為之。除非他不想當那“勞什子”的官了。

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說,戚繼光選擇買官,並不能說他的個人道德品質有很大的問題,而是要看到在那個時代,他不得不如此的一種慣性力量。

當一種情況成為多數人的行為和舉動的時候,即便這行為和舉動再不好,也不能簡單地指責這些人和事。如果這樣,那就太幼稚了。行賄買官說到底也隻是流,而不是源;隻是果,而不是因。隻有從源頭上截斷,從原因上杜絕,這流才流不出,這果才不會發生。但這源和因,有賣官者個人的因素,更有體製的因素。嚴懲作為源、作為因的賣官者是絕對必要的,但更要在作為源和因的體製上下工夫,動手術。

在政治腐敗的明朝中期,根本不可能做到整肅政治風氣、消除賣官惡習,就算是後來的張居正改革,實際上也沒有改變這個局麵。

為國靖海的衛士

戚繼光買官,不是為了去盤剝百姓,也不是為了去光宗耀祖,而是為了做實際的事情,這就是抵禦為禍東南沿海幾十年的倭寇。

從明世宗的時候開始,有一批日本的海盜經常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騷擾。他們和中國的土豪、奸商勾結,到處搶掠財物,殺害百姓,鬧得沿海不得安寧。曆史上把這種海盜叫做“倭寇”。1553年,在漢奸王直、徐海的勾結下,倭寇集結了幾百艘海船,在浙江、江蘇沿海登陸,分成許多小股,搶掠了幾十個城市。沿海的官吏和兵士不敢抵抗,見了倭寇就逃。

倭寇侵略越來越嚴重,使躲在深宮裏的明世宗也不得不發愁了,叫大奸臣嚴嵩想辦法對付。嚴嵩的同黨趙文華想出一個主意,說要解決倭寇侵犯,隻有向東海禱告,求海神爺保佑。明世宗居然相信趙文華的鬼話,叫他到浙江去禱告海神。

後來,朝廷派了個熟悉沿海防務的老將俞大猷去抵抗。俞大猷一到浙江,就打了幾個勝仗。但是不久,浙江總督張經被趙文華陷害,俞大猷也被牽連坐了牢。沿海的防務沒人指揮,倭寇的活動又猖獗起來。朝廷把山東的將領戚繼光調到浙江,才扭轉了這個局麵。

而這個時候,在嚴嵩那裏買到官職的戚繼光開始了他抗擊倭寇的生涯。戚繼光赴浙江就任時,東南沿海正值倭寇蹂躪猖獗,把悲觀和惶惑帶給明朝市民,南京12萬駐軍竟對幾千名倭寇毫無對策。這種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情況讓戚繼光焦慮。

他到了浙江,先檢閱那兒的軍隊,發現軍隊紀律鬆散,根本不能夠打仗,就決心招募新軍。他一發出招兵命令,馬上就有一批吃夠倭寇苦的農民、礦工自願參軍,還有一些願意抗倭的地主武裝也參加了進來。戚繼光組織的新軍很快發展到4000人。他有條不紊地實施建軍方案,明確官兵的職責,統一武器的規格,尤其是確立鐵一般的軍法,以此端正軍隊的作風。

戚繼光是個精通兵法的將領,他懂得兵士不經過嚴格訓練是不能上陣的。他根據南方沼澤地區的特點,研究了陣法,親自教兵士使用各種長短武器。經過他嚴格訓練,這支新軍的戰鬥力特別強。“戚家軍”的名氣在遠近傳開了。

戚繼光為了改變裝備的劣勢,開始重新采用“包鋼”技術,他仿製日本長刀鍛造“戚家刀”。這種刀的刀身類似日本刀,不過長度要比日本長刀短小,有八十到九十厘米左右,而且為了適合明軍的使用習慣,刀柄有一個向下的弧度,這使得明軍在兵器上擁有了對抗能力。

為了對付日本武士的靈活散攻戰術,戚繼光創造了“鴛鴦陣”。“鴛鴦陣”是一種七個人或九個人,甚至是十一個人一組的陣法。其中七人陣法是中間一個拿狼筅(砍下來的大竹子),中間這個人身高馬大,拿一個茅竹,兩邊兩個人是長槍手,長槍手的兩邊是兩個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這看來是一種攻防兼備的陣法。

《紀效新書》中明確記載了以十一人為一隊的陣法,居首一人為隊長,旁兩人夾長盾,又次二從持狼筅,複次四人夾長矛、長槍,再次二人夾短兵。陣法可以隨機應變,變縱隊為橫隊即稱兩儀陣,兩儀陣又可變為三才陣。

過了幾年,倭寇又襲擊台州(今浙江臨海)一帶,戚繼光率領新軍趕到台州。倭寇在哪裏騷擾,他們就打到哪裏。那些亂七八糟的海盜隊伍,哪兒是戚家軍的對手,交鋒了幾次,戚家軍每次都取得勝利。最後,倭寇在陸地上無法立足,被迫逃到海船上,戚繼光又用大炮轟擊。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燒死或掉到海裏淹死,留在岸上的也隻得乖乖投降。倭寇見到浙江防守嚴密,不敢再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