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進攻桃渚、圻頭,戚繼光緊急率兵至寧海,扼守桃渚,大敗倭寇於龍山,並追敵至雁門嶺。後來倭寇乘虛分兵突襲台州,當時在台州聚集之倭尚有萬餘,船隻五百多艘,而戚繼光卻在台州先後九戰皆捷,四月破敵於花街,五月取得“白水洋大捷”,取得如此功績,台州軍民曾刻碑以紀之,而與此同時總兵官盧鏜、參將牛天錫又破倭寇於寧波、溫州,自此浙江東部的倭寇被平定。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大舉進犯福建,當時的寧德城已經屢次被倭寇攻破,在距城十裏有一橫嶼島,四麵皆為水路險隘,倭寇以其作為大營。附近明軍官軍不敢出擊,雙方對峙達一年多。新到的倭寇又一路在牛田(今福清東南)紮營,另一路在興化(今莆田)紮營,東南互為聲援。閩中各地連告急,胡宗憲複檄戚繼光率軍前往剿之。
戚繼光決定先進攻橫嶼,乘潮落水淺,“戚家軍”每人持草一束,填壕而進,大破橫嶼的倭寇巢穴,斬首二千六百。後戚繼光引軍至福清,擊破牛田倭寇,並乘勝追敵直致興化,連克倭寇六十營,斬首千餘人。直到平明大勝入城,興化的軍民才知道“戚家軍”的到來,當地百姓牛酒勞師不絕。
大勝之後,戚繼光回師浙江,在到達福清時,正遇倭寇自東營澳登陸,“戚家軍”於此又斬敵二百餘人。此時廣東總兵劉顯亦屢破倭寇,閩中倭寇已被肅清。同年,從福建敗走的倭寇,進犯台灣雞籠一帶,也被當地高山族人民擊退。
在戚繼光回到浙江之後,毛海峰率倭寇攻下平海衛,此時俞大猷已經被朝廷解禁複出,被任命為福建總兵官,戚繼光副之。
在平海城陷後,總兵劉顯所率軍少,不敢進攻,而此時俞大猷軍也不想進攻,認為需等待大軍合圍平海方可發起進攻。終於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至平海,大軍彙集之後,巡撫譚綸將中軍,劉顯在左,俞大猷居右,合力進攻平海。戚繼光為先鋒先行,左右軍隨後而進,此戰斬寇首二千二百級,解救被掠者三千人。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二月,倭寇餘黨重新糾集新倭萬餘人,連續圍困仙遊數日。戚繼光率軍出擊,大敗倭寇於仙遊城下,又乘勝追寇而敗之於王倉坪,斬寇首數百級,其餘大多墜崖而死,剩下的數千倭寇逃到漳浦蔡丕嶺,此時戚繼光兵分五哨,率士卒身持短兵攀至崖上,俘斬倭寇數百人。
同年十月,潮州倭寇二萬人與大盜吳平軍相互成掎角之勢以對抗明軍,俞大猷率軍大破敵於海豐,殘餘倭寇奪漁船逃入海中,俞大猷和部將湯克寬又連破吳平數次,迫使吳平歸降。未幾,吳平又重新造反,並於嘉靖四十四年(1564年)秋入犯福建,俞、戚二將“雙劍合壁”,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率領陸軍,再次擊敗吳平海寇於南澳,自此大股海寇皆並擊破,危害已久的倭患終被蕩平。
外敵還是黑幫:不得不說的倭寇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這句話是戚繼光將軍說的。詩句中的“但願海波平”,所指的就是希望平定倭寇之患。
真假難辨的外敵與黑幫
元末時天下大亂,就有一些日本武士來到中國沿海地區活動,而明代的倭患也早在明初便已開始。明政府曾在遼東到浙江、福建再直達廣東的漫長沿海築建海防來進行防禦。由於明初的國力“較為強盛”,太祖皇帝對外的態度也比較強硬。自洪武二年(1369年)開始,明廷曾數次向日本派出使節質問當時的日本政府,足利良懷當時還是承認了錯誤,但由於日本內亂,無法徹底解決海寇問題。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雙方協定:“日本十年一貢,人止二百,舟止二艘,不得攜兵器,違者以寇論。”並命令日本政府禁止入寇。永樂初年,室町幕府曾幾次向明朝進貢和幫助剿滅海寇。但好景不長,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雙方在遼東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此役中明軍都督劉榮率軍取得斬敵七百四十二,生擒八百五十七人的戰績。在宣德年間以後,雙方又重新恢複了邦交關係。日本恢複對明朝的朝貢,但日本的一些貢使和隨員在貢船中夾帶私貨進行販賣,從中牟利,還不斷的與沿海居民發生衝突。而另一方麵,在《大明律》中明確規定:“凡將牛、馬、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稠絹、絲綿出外境活賣以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沿海地區的居民和商人下海幾乎都是犯法,別說和國外通商互利了,終於在嘉靖年間,矛盾被不斷激化,由於此時明朝國力衰退,朝廷的奸臣當道,而日本國內也戰亂不斷,明朝的海患達到了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