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中記載:“王直勾諸倭大舉入寇,連艦數百,蔽海而至。浙東、西,江南、北,濱海數千裏,同時告警。破昌國衛。四月犯太倉,破上海縣,掠江陰,攻乍浦。八月劫金山衛,犯崇明及常熟、嘉定。三十三年正月自太倉掠蘇州,攻鬆江,複趨江北,薄通、泰。四月陷嘉善,破崇明,複薄蘇州,入崇德縣。六月由吳江掠嘉興,還屯柘林。縱橫來往,若入無人之境,忬亦不能有所為。”可見當時倭寇聲勢之浩大。
不過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在明總督張經率領之下,由各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還是還是於王江涇(今浙江為了實現自己“合法”海外貿易的夢想,決定賭一次。他率軍來到定海港口,讓部下都留在岸邊,他上岸準備和胡宗憲等人進行談判,但是剛進衙門就被抓了起來,並被軟禁到了杭州。
胡欲通過生擒王直達到使倭寇解散的目的,但最後也沒有取得預定效果,而王直這位“倭寇”的帶頭大哥,在監獄裏度過了兩年後,終於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被處決。
王直的想法和西方國家一些早期殖民者很相似,他是個商人,他想對外貿易,隻是西方國家的商人很多人得到了國家的支持,而他卻被自己的國家遺棄。不過要說明的是,烈表山之戰後他組織軍隊對沿海進行侵略並屠殺自己的同胞,這卻是很不應該的,他所走的路和他的結局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在王直死後,他的養子毛海峰繼承了倭寇老大的位置,而且對沿海地區進行了更瘋狂的進攻和掠奪。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俞大猷被誣免職,倭寇數百人流劫詔安,先後數次對附近燒殺搶掠,從海澄月港進入石碼、長泰,又由漳州天寶進入南靖,沿途“焚劫殺掠不計”。後又劫掠平和和漳浦等地,倭患愈演愈烈。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毛海峰統帥艦隊突襲金門,在該地建立補給基地。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毛海峰拿下了明軍平海衛軍營(今莆田縣平海),倭寇以此為基地對周邊陸地進行擴張和搶掠。
在沿海的軍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同時,倭寇的“天敵”們也已經到來了。
《明史》中對年少時的戚繼光的評價是“繼光幼倜儻負奇氣。家貧,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其實早在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繼光就從山東調到浙江禦倭前線,任浙江都司金書。次年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華、嚴州三府。這些地區是倭患最嚴重的地方,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九月在龍山他就曾擊退倭寇的進攻。
抗倭初期,明軍不敵倭寇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明軍的戰鬥力很差。
到嘉靖的時候,各海衛的哨船“十不存一”,士兵數也不及明初的一半,明軍的一些將領也很差,如趙文華等人。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明朝的那種官場風氣令人很難對他們有所指望。當地的不行,政府也曾調過外兵,不過他們的軍紀並不怎麼樣,雖然一般戰鬥力蠻強,但要是軍餉不足就很容易紀律渙散,有寇的時候還好,無寇的時候他們就自行為寇,戚繼光最早對付的往往就是他們。
後期明政府重用了像戚繼光這樣的將領,部分解決了將領問題,而在戰鬥力方麵,戚繼光到任後,上疏請求招募新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戚繼光從浙江義烏群山之中招募農民和礦工共三千餘人,采用營、官、哨、隊四級編製方法編成新型軍隊,這支軍隊要英勇善戰的多,被稱為“戚家軍”。而一些少數民族的武裝也在抗擊倭寇的戰鬥中起了很大作用,如瓦夫人領導的壯族人民武裝和另一支來自湘西土家族的民兵。
第二個原因是兵器裝備問題。
倭寇一般用的主要是日本刀和弓,其次是鳥銃等火器,其實弓和鳥銃應該不打緊,明軍和抗倭軍隊也應該有這種裝備,而且也不會落後。但是日本長刀就危險了,刀長約一米四左右,有長柄,其長度與重量大約是明軍常用配刀的兩倍左右,而且可以雙手進行劈砍,而明軍裝備的就隻能單手使用。
不僅如此,由於日本當時戰鬥都是小規模的,對武器的要求也就很高,造成許多日本武士對刀十分重視,日本當時的製刀技術也變得非常發達,他們在製刀的時候采用“包鋼”技術,這樣的刀刀身整體十分堅固。
倒不是說明朝的製刀技術落後,其實日本的製刀技術大部分繼承的是唐代的製刀技術,明朝時中國也掌握了“包鋼”技術,不過由於這種方法造價很高,大規模的軍隊裝備不起,所以隻有一些將官配有這種好刀,而一般明軍配備的是一種短單手刀,這種刀隻有刀刃部分才是鋼製,可以想象到兩種刀對劈的慘痛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