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總會有些人讓人難忘,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正直、睿智,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尖刻、狠毒。明朝的形象代言人,則都有些悲劇色彩,這大抵是這個朝代的特色決定的。
袁崇煥:一個人的脆弱長城
金庸先生曾經如此形容一位明朝將領:“是真正的英雄,大才豪氣,籠蓋當世,即使他的缺點,也是英雄式的驚世駭俗。他比小說中虛構的英雄人物,有更多的英雄氣概。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這位讓武俠小說大家如此欽佩的將領,就是明代後期的邊防大將袁崇煥。
戰火中成長的良將
袁崇煥(1584—1630),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明朝著名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後金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錯殺袁崇煥,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正值明皇朝統治日趨腐朽之際。有感於國家的衰敗,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習用兵救國之術。他中進士後授職福建邵武知縣,仍對東北邊境的戰況非常關心,常常同一些曾經衛戍遼東的退役將卒討論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向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筆從戎。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袁崇煥奉例入京朝覲,禦史侯恂慧眼識英雄,薦袁崇煥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剛到任所,便深夜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成為駐防邊疆的一員勇將。
在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複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裏,基本上收複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采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複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1623年),袁崇煥得升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萬前來圍攻寧遠。袁崇煥刺血為書,誓師全軍,表示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將士鹹請死效命”,同仇敵愾,士氣高漲。袁崇煥令城外守軍全部撤進寧遠城,堅壁清野,又親自殺牛宰馬慰勞將士。他還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傳令,有能打退敵兵,不避艱險者,當即賞銀一錠。如臨陣退縮,立斬於軍前。為了增強火力,袁崇煥令人將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紅夷大炮”架上城頭,一切準備就緒,嚴陣以待。
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胸有成竹,邀朝鮮使者同坐戰樓觀戰。突然一聲炮響,後金軍開始攻城。隻見八旗兵丁四處散開,滿山蔽野而來。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隻好退軍。次日,後金軍重振士氣,再次來攻,他們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立即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後金軍陣。後金軍總帥努爾哈赤在營前指揮作戰,忽被飛來的炮石擊中,受傷墜馬,血流不止。後金軍見主帥受傷,匆匆收兵退去。在歸途中,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死於軍中。
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後來後金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袁崇煥籌劃。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麵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麵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淩諸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來攻錦州,將錦州團團圍住。錦州守軍一麵堅持抵抗,一麵飛報袁崇煥請援。
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的目的是欲誘自己出戰,以便借襲寧遠。他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係”。於是堅守寧遠不動,而派精騎四千繞到後金軍後麵猛攻,致使後金軍兩麵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薊鎮、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軍趨山海關支援。
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此時寧遠守軍已準備就緒,“紅夷大炮”整整齊齊地排在城頭,引彈待發。清軍將領見寧遠防守甚嚴,不易攻破,便勸皇太極不要攻城。皇太極怒斥道:“當初我父攻寧遠不下,而如今我攻錦州不下,像這樣的野戰,如不取勝,如何能揚我國威!”說完便下令強攻寧遠城。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後金軍久攻不下,損傷慘重,最後隻好退兵。皇太極終於還是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全靠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但在明廷論功行賞時,權閹魏忠賢卻貪他人之功為己有,不僅自己封賞最厚,連他的爪牙也各個有獎,唯獨對袁崇煥,不僅無封賞,反而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上疏乞休歸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