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聰實錄稿》天聰六年(1632年)六月,清太宗致崇禎皇帝信:“滿洲國汗謹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隻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小國下情,皇上若欲垂聽,差一好人來,俾小國盡為申奏。若謂業已講和,何必又提惱恨,唯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國之人,和好告成時,得些財物,打獵放鷹,便是快樂處。謹奏。”
可見皇太極有相當的自知之明,用辭十分謙卑。而崇禎毫不理會,對後金始終堅持“不承認政策”,不承認他有獨立自主的資格,決不與他打任何交道。既不了解形勢,又妄自尊大,並且還激怒了皇太極。
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親自帶兵,集兵十餘萬,避開袁崇煥防守的東路,由蒙古兵作先導,繞道西路進攻。後金軍越三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袁崇煥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裏,駐軍於北京廣渠門外。兩軍在廣渠門外大戰,惡鬥八小時,後金兵終於不支,敗退十餘裏。
袁崇煥知道這一仗僥幸獲勝,在軍事上並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不能貪圖僥幸。他對部屬說:“按照兵法,僥幸得勝,比打敗仗還要不好”。袁崇煥其時因為急於救援,來的兵力較少,他想等到集結大規模兵力,再對後金兵進行徹底的反擊,於是他調度部分兵力深入敵後騷擾後金兵,沒有將所有援兵都調來守北京。本來這個戰略是很正確的,皇太極這次孤軍深入,已經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煥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將後金部隊一次性的擊潰。要知道,後金根本無法承受一次這樣的毀滅性打擊。所以袁崇煥在等待最好的戰機,等待勤王大部隊的集結。
後金兵潰敗之後,心中不忿,在北京郊外大舉燒殺出氣。北京城的居民顧著自己身家性命,說袁崇煥不肯出戰,別有用心。許多人說後金兵是他引來的,目的在“脅和”,使皇帝不得不接受他一向所主張的和議。有人在城頭向城下的袁部騎兵拋擲石頭,罵他們是“漢奸兵”。石頭砸死了幾名兵士。崇禎看到袁崇煥遲遲不肯決戰,又聽到北京城外謠言四起,憂慮重重。加上皇太極恰到好處的一個“離間計”。崇禎終於把袁崇煥下獄了。
得到袁崇煥下獄的消息,皇太極大喜,立即自良鄉回軍,至蘆溝橋,擊破明副總兵申甫的軍營,迫近北京永定門。崇禎催促袁崇煥手下大將滿桂冒險求戰,滿桂不得以出兵,全軍覆沒。祖大壽本來率軍營救京城,看到袁崇煥下獄,掉頭衝出山海關北去,結果又被袁崇煥修書回兵,和後金兵接戰,收複了永平、遵化一帶,切斷後金兵後路,逼迫後金兵退回遼東。
當時各地來加入北京勤王的部隊很多。袁崇煥下獄,導致各路兵馬軍心大亂,再加上欠餉和指揮混亂,山西和陝西的兩路援軍都潰散回鄉,成為“流寇”的骨幹。從此,潰兵加入流寇,使得隻會搶糧、不會打仗的饑民有了軍事上的領導,“流寇”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成長為明朝的威脅。
袁崇煥無罪被殺,對於明朝整個軍隊士氣打擊非常沉重。從那時開始,明朝才有整個部隊向投降的事。袁崇煥既忠且能,可惜生不逢時,最後還落得淩遲處死。經曆過袁崇煥的淩遲處死,以為無論誰投降後金都是可以理解的,想想以袁崇煥如此忠心耿耿,尚且是這樣下場,何況其他人。
魏忠賢:忠奴,還是權閹
在古代政治中,有幾種人是最被看不起的:阿諛奉承者、栽贓陷害者、昏庸無能者、不知廉恥者。這幾類,實際上都是按照政治中的表現進行的歸類,看不起這樣的人,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他們缺乏了基本的道德,即便是普通人,也會被看不起,何況是做官的。
不過,除了這些按照政治表現的分類之外,還有一種因為身份而被看不起的人:宦官。
做宦官者,大多是出身低微的人,所以,在等級製度下,這些人本身就是被看不起的,加上做了宦官,就更加被歧視。可是奇怪的是,在曆史上,宦官卻往往成為一個時代的主角:東漢時代的十常侍、唐代的高力士、明朝的王振、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都是名動一時的大宦官。而這些人裏,在曆史上最為著名也最為世人所知的,非魏忠賢莫屬。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魏忠賢把持朝政,造成了明朝的政治腐敗,迫害了大量有治國才能的賢能之士,對明朝滅亡造成了直接的影響。在人們的印象中,因為魏忠賢的暴戾、殘忍,造成了明代後期嚴酷的特務政治,成為中國曆史上少有的恐怖時期。
這些,隻是人們心目中的印象,大多數隻是泛泛而論,可是,一個被世人輕視的宦官,真的能撐起大明帝國的局麵嗎?
充滿意外的遭遇
魏忠賢的一生似乎充滿了矛盾與意外。作為一個宦官,他實在太特殊:一般的宦官都是在幼年時由家人做主淨身,而他是在已經娶妻生女的22歲,自閹入宮。他出身於貧寒之家,進宮前他甚至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因排行第四,所以人們稱他魏四。由於貧窮,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