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一個帝國的形象代言人(2)(2 / 3)

魏忠賢的自閹入宮,後人看來是個十分荒謬的事情。一次賭博輸光之後,他躲進街上的酒館裏,被別人找出來,當街一頓痛打,差點兒丟了性命。在聲聲逼債聲中,魏四情急之下說出了:“我進宮當太監還你還不行嗎!”當時在場的人隻不過把這當成慌不擇言,誰也沒想到魏四過後真的自閹了。

這句情急之下的話無疑反映了魏忠賢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支撐這一時衝動的,是他對自己生存境況、前途命運或多或少的思考。由於家底太薄,靠自己的辛苦發家致富對他來說隻能是癡心妄想,何況他知道自己根本吃不了那個辛苦,而出外闖蕩在戶籍管理異常嚴格的大明社會也基本沒有可能。他整日酗酒賭博何嚐不能解釋為對生活的絕望和怨憤呢?在這種情況下,扔進這個深潭中的任何一根稻草在他眼裏都有可能變成一條船。

然而,這個決心不是說下就能下的。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這個選擇之艱難不言而喻。可是,不當太監,難道一輩子就這樣窮困潦倒,在別人的白眼中混下去嗎?這樣活著,簡直就是受罪。

具有賭徒性格的魏四,用了比別人短得多的時間就作出了這個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決定。經過重重的困難,他終於找到了門路,用家裏把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的錢,趕上了萬曆十七年最後一次挑選。在所有待選的人裏,他成了唯一一個入選者。進了宮,魏四被換了個新名字,叫“李進忠”。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早起時倒前宮的馬桶,其餘時間則無所事事。

從哪個角度也看不出這個人日後會成為左右大明帝國的風雲人物。在宮中飛黃騰達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識文斷字,二是富於心機,三是有強烈的野心。而這三條魏忠賢無一具備。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進宮多年,依然大字不識一個。說到心機,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憨”。待人熱情,真誠,合群,敢作敢當,經常被那些奸滑的太監耍弄,得了一個“傻子”的外號。至於野心,他更是絕緣。他進宮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豐衣足食,最多是一家人衣食不愁而已。

然而,曆史就是如此偶然。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為命運賭博而進入了深宮的十幾年後,鑽營到了一個夥食管理員的位置,而這個位置,陰差陽錯,是在東宮太子身邊。

即使如此,李進忠的前途仍然看不到什麼光明。因為太子在當時看起來地位相當不穩。萬曆皇帝一直不喜歡這位太子,總想以自己喜歡的第三子取而代之。由於皇帝的厭惡,太子在宮中沒什麼地位,連皇帝身邊的太監都可以隨便欺負他。

然而,李進忠的與眾不同之處在這個時候開始體現出來了。李進忠對太子身邊的王才人與小皇孫,有一種出於本性的狗一樣的忠誠與依戀。他不管他們有沒有前途,既然是他的主子,就無條件地忠心耿耿。王才人一高興,就讓他恢複了本姓,改名叫魏進忠。

由於太子被人冷落,這位皇長孫自然就更加沒人重視。按理,作為龍子龍孫應該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萬曆皇帝從來也沒有關心過此事,直到成年,這位皇長孫也沒有讀過書,認識的幾個字還都是身邊的太監們沒事時教的。

十分自然,這個後來成為明熹宗的孩子“不好靜坐讀書”,而是好動,愛熱鬧,喜歡興高采烈地嬉戲,玩起來沒完沒了,不知道節製。他喜武,愛看鑼鼓喧天的武戲,也愛自己舞刀弄槍,更喜歡騎馬射獵。少年時,他又對木匠活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顯示出了傑出的工藝天賦。在他騎馬射箭或者運刀如風的時候,總有一個身軀高大的人跟在他身邊,那就是魏進忠。常年的耳鬢廝磨,這一老一小之間形成了一種亦主亦仆、亦親亦友的關係。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駕崩,戰戰兢兢地做了多年太子的朱常洛終於登基,成了明光宗。誰都沒想到的是,明光宗登基才一個月,就因為縱欲過度,一命嗚呼了。一轉眼,昨天還在宮裏流著鼻涕四處亂跑的長子朱由校變成了天子。

皇權光環的受益者

因為意外而登基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實在是沒有做好處理朝政的準備,不但因為他年紀尚小,而且這個孩子對政治還十分厭惡,在他看來,那些繁文縟節遠不如在後宮玩耍有趣。繁重的政務對他來說,無異於一種桎梏。

他急需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來替他處理這些“麻煩”,好讓他一心一意回後宮玩耍。這一重任,順理成章地落到了老太監魏進忠的身上。這個目不識丁的太監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職責是替皇帝批複奏折,自此,魏進忠一手掌控了明朝的皇權。天啟二年(1622年),熹宗賜魏進忠名為“忠賢”,更是表示出對魏忠賢無以複加的信任和寵愛。

在機會麵前,魏忠賢表現了他果斷敢為的本色。麵對司禮監秉筆的任命,他雖然一字不識,但他有他的辦法:他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折,把艱深的古文翻譯成淺顯的白話,然後,他發號施令,再讓人把他的命令翻譯成文言,用朱筆書寫在奏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