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崇禎即位的時候,他已經明顯感覺到國家的軍隊是個大問題,應該進行整頓。但是,他想到的解決軍隊戰鬥力不強的方法就是練兵,而練兵就需要征收專項的費用,所以加征練餉。征收練餉的結果是農民的負擔越發沉重,在明末已經非常嚴重的賦稅負擔基礎上,又壓上了最後一根稻草。至此,農民隻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是暴動,要麼是賣兒女妻子最後還是餓死。
可以說,崇禎的加派練餉是導致明朝農村條件最後惡化並促使大多數農民起來造反的重要原因。但是他的出發點——練兵,也絕對是沒有錯誤的。那麼,問題在哪裏呢?因為他沒有經過仔細的論證就把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原因歸結於財政問題。
明代軍隊的戰鬥力差軍心渙散,是一個曆史遺留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找到根本,否則一切的努力也都是徒勞的。每年朝廷撥給軍隊的餉銀是多少,都做什麼用?這個基本的資金流向問題,崇禎都忽視掉了。還有其他的問題:軍隊貪汙腐化成風,軍餉不按時發放給士兵,勢必會影響到士兵的情緒;將官本人的素質不高,不會練兵,是其中的一個原因;當初建立軍隊的目的隻是維持日常治安而非對抗性極強的戰爭,所以許多軍隊從來沒有國高強度的訓練。
崇禎隻看到了軍隊的戰鬥力不強,無法上陣殺敵這個現象,但這個現象產生的種種原因他卻沒有仔細分析。於是,他想當然地得出了結論:戰鬥力不高是因為缺乏訓練,缺乏訓練的原因是軍備和錢物不足,要解決軍備和錢物不足的方法就是派餉。
他這個計劃得到了許多大臣們的支持,崇禎的大臣們大多也沒有過軍旅生活,對軍隊中的種種弊端也不了解,但是看到崇禎提出的簡明而清晰的論證,他們都覺得計劃可行。
於是,一項關於練兵的決策就這樣形成了。沒有來自各方麵的信息,隻靠皇帝所知的一點點現象,作出了一個事關全國農民的決定,無論說是草率還是不負責任,都不為過。
練餉攤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東北的滿洲軍隊不時對明王朝的邊境地區進行騷擾,有時還直接攻打到山海關內擄掠一番,對明王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對明王朝而言,對付他們的唯一辦法就是派兵剿滅。
崇禎的思路就是這樣的,他對東北邊境問題,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尋找優秀的將領,委派優秀的官員,到前線督師,要徹底消滅犯邊的滿洲人,一勞永逸。但是,崇禎忘記了,在曆史上,滿洲部落隻是明朝邊境的一個民族而已,而且他們多年來都是被明朝統治的。後來,因為明朝的邊境政策發生了改變,對邊疆各族由羈縻改為預防,限製滿洲人的活動範圍,並對他們進行嚴重的剝削,最後逼得他們起兵抗明。
崇禎即位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統一女真各部,滿洲正迅速發展壯大,對明朝也采取騷擾和掠奪為主,攻打為輔的策略。也就是說,當時後金還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明朝正麵交鋒,戰場隻限於東北地區。
崇禎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也想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建立一番功業。但是,他沒有經過周密的考慮就決定要和滿洲作戰,完全沒有考慮到國家的承受能力和戰爭可能持續的時間。
當時,明朝有多少有戰鬥力的部隊?這些部隊都駐守在哪裏?哪些是可以自由抽調到東北前線的?滿洲人有多少軍隊?戰鬥力如何?這些都不是崇禎關心的,他所關心的,就是能否找到一個赤心為國的將領帶兵殺敵。沒有這些戰前籌劃,就貿然決定開始戰爭,才會令明朝一直被這段戰事拖著走,最終國家各個部分都出了問題而導致崩潰。
他也沒有想過,是否可以選擇戰爭以外的方式來解決遼東問題?
由於不堪重負,許多農民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揭竿而起,對此,崇禎的態度比較曖昧,比之派餉和對滿洲用兵,他對農民起義比較輕視,認為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所訂立的祖訓,一旦地方有變,地方官一定要如實、及時地報告,隱瞞不報者處死。如果屬於緊急災情,地方官可以不經過報告就直接開倉放糧,事後補報戶部批準備案就可以了。但是,這條非常符合人性的、對地方有安撫力的祖訓沒有被真正的貫徹執行。
在陝西發生大饑荒的時候,兵部郎中李繼貞上疏給崇禎,說明了延安一帶饑荒嚴重,請求國庫發放十萬兩銀子用來賑濟災民。但是崇禎皇帝對這個建議沒有同意,他的理由非常簡單,就是練兵的派餉還不夠,現在用國庫的錢來救災,練兵的計劃就要擱置了。
作為皇帝,崇禎認為隻有屬於國家級的大問題才能從國庫撥發銀兩來出來,至於其他問題,就應該找專門的官員去處理。而且他覺得一時的饑荒還不足以激起民變,但軍隊在北部邊疆的處境卻非常吃緊,如果沒有專款去練兵,敵軍打進來後果將不堪設想。
可以說,如果當時陝西的倉庫還有糧食的話,也許還可以緩解一下事態。但是,崇禎對下麵的情況不了解,當地的倉庫究竟是什麼情況,是否能夠擔負起救濟災民的任務,他一無所知。
給予明王朝最後的,最沉重打擊的李自成起義,就是在崇禎皇帝未應允開倉救濟的曆史背景下揭竿而起,然後慢慢發展到一支無往不利的強大軍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