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市井文化中的明朝(1)(3 / 3)

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九卷《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月明和尚回答柳翠時就有這樣一段話:“前為因,後為果;作者為因,受者為果。假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是因,得是果。不因種下,怎得收成?好因得好果,惡因得惡果。所以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因,今生作者是。”

什麼是因果?小說中通常概括為如下的偈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或說“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在印證善報的作品《醒世恒言》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中,施複拾銀不昧,還與失主朱恩。後來施複與村人乘舟過湖買桑葉,不意次日風雨大作,同舟人皆遇難喪生,施複卻偶遇朱恩留住而得救,後來施複家業日旺。

慎言慎行,屈辱為上

市民階層經濟上政治上都很軟弱,他們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上也受官府的盤剝,稍有不慎,便會傾家蕩產。他們必須小心翼翼地生活,以求在封建統治重壓的縫隙中,維持自己的生計,並求得些微發展。他們聽說書,不僅是為了娛樂,也是為了從別人的命運中,吸取人生經驗、人生哲學。

《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即宋元話本《錯斬崔寧》結尾說:“善惡無分總喪軀,隻因戲言釀成殃危。勸君出言須誠實,口舌從來是禍基。”

故事講小市民劉貴向丈人借了十五貫錢,因酒醉騙小妾陳二姐說把她賣了。就在小妾逃走的夜晚劉貴被賊所殺害。恰巧陳二姐逃跑時與夥計崔寧同行,崔寧身上恰又帶了十五貫生意本錢。於是崔寧與陳二姐均受累被冤判。

劉貴的一句戲言導致了自己被殺、連累二人致死,把“口舌從來是禍基”的人生經驗表現得鮮明、突出。“寄聲暗室虧心者,莫道天公鑒不清。”這就是本文所要標榜的勸誡主題,借劉貴的故事所宣揚的正是市民慎言慎行的人生經驗和處世之道。

市民人生哲學的核心是安分守己,屈辱退讓。本篇表現出來的對達官貴人的迷信、仰視、豔美、趨奉,顯然並不是作者個人的人生態度,而是市民階層普遍的情趣和思想。

不貪財色,修身遠禍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敘述了一個妖的愛情故事。生藥鋪主管許宣到保淑塔寺追薦祖宗,雇船歸來,遇白娘子中途搭乘。她“把秋波頻轉,瞧著許宣”,顯示了對愛情的渴望。分別時,她製造同許宣來往、結合的機會,托言沒帶船錢,要許宣墊上,又要許宣跟她共傘。

許宣沒有別的心思,隻是說:“娘子還小人的傘吧,不必多擾”。白娘子便直接點明:“想必和官人有宿世姻緣,……不枉天生一對,卻不是好。”她把偷來的錢送給許宣。邵太尉庫內憑空不見了五十錠大銀,把許宣捉到臨安府。緝捕使臣帶人到白娘子家裏去,果然找到明晃晃一堆銀子,許宣被連累發配蘇州……

這一情節完全不符合白娘子的性格邏輯,但作者要表現的是妖怪害人的故事,是宣傳“奉勸世人休愛色”的人生經驗,表現愛色害人的主題,所以才寫了法海砌成七層寶塔,把白娘子壓住。

作者表現的勸世內容就是最後法海的八句詩:“奉勸世人休愛色,愛色之我被色迷。心正自然邪不擾,身端怎有惡來欺?但看許宣因愛色,帶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來救護,白蛇吞了不留些。”

《警世通言》第十六卷《小夫人金錢贈年少》講給一個領軍統帥王招宣做妾的小夫人,隻為“一句話說得破綻些”,被“情願白白裏把與人”嫁給了“須眉皓白”的胭脂絨線鋪老板張員外。她主動去追求店裏青年夥計張勝並私贈錢物於他。但終因處處越軌,願望不遂,被迫自殺。結尾作者告誡人們:“有詩讚曰:‘誰不貪財不愛淫?始終難染正人心。少年得似張主管,鬼禍人非兩不侵!’”借張勝與小夫人的故事,宣揚不貪財色、修身遠禍的人生哲學。

信義任俠,一諾千金

如前所述,“三言”有不少作品寫了朋友之間的友情。如《喻世明言》第八卷《吳保安棄家贖友》,《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呂大郎還金完骨肉》,《醒世恒言》第十卷《劉小官雌雄兄弟》、第十八卷《施潤澤灘闕遇友》等。《喻世明言》第七卷《羊角哀舍命全交》敘羊角哀、左伯桃一起投奔楚元王,途中凍餒交襲,左伯桃遂並衣糧於羊角哀,自己凍死於樹洞之中。羊角哀受到楚王重用後,厚葬伯桃,又夜夢伯桃告以荊軻侵淩事,遂自刎而死,至陰間助伯桃大戰荊軻。這些作品教化人們從倫理學出發規範自己的行為,表現出來的情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倫理念規範化了的情。